兒童劇談「死」不殘忍 莫兆忠:大人為何要避忌?

Curtain Up! 藝文爛鬼樓

文:路家

網址:https://aamacau.com/?p=39080

時間:2017年04月19日 12:12

「其實哭是一種情感。」本地藝團「足跡」負責人莫兆忠平靜道來。對於跟孩子說「死亡」這回事,他亦不認為很殘忍,「每一次我們都不是要教小朋友學會甚麼,而是讓大人與小孩透過劇場,一起學習面對問題。」

今年四月,本地藝團「足跡」邀請台灣「野孩子肢體劇場」將親子默劇《叩!叩!死神》帶到澳門,以肢體默劇與故事展演講述「生有時,死有時」。「足跡」另一負責人盧頌寧坦言,有家長聽到其想法後大呼:「點解要咁做呀?!」但她與莫兆忠覺得這並不需要避忌。「你教他種花,他就會面對生生死死。我常懷疑很避忌去講死亡,是否一種在城市很殘忍的事?」

「這是一個感情的發生,它會留在你的身體裏。問題是當這件事留在裏面了,你要解開它,面對它,還是鎖起它?還是有一種方法令你紓緩?」

本地藝團「足跡」邀請台灣「野孩子肢體劇場」將親子默劇《叩!叩!死神》帶到澳門。

本地藝團「足跡」邀請台灣「野孩子肢體劇場」將親子默劇《叩!叩!死神》帶到澳門。

 

小孩不懂?大人會懂?

但小朋友能理解「死亡」這回事嗎?

「其實我也理解不了。」盧頌寧坦言,「這回事,經歷了的人不會告訴你,所有人對這事都不了解。我們這年紀已不斷面對死亡,我現在其實都理解不了,有時亦不知道自己可以怎樣面對。」

莫兆忠亦覺得,大人的角色可以是孩子面對問題的同行者,而非直接為他們提供答案,或決定他們該知道甚麼。「為何成年人有許多事逃避跟小朋友說?是因為甚麼考慮?因為覺得他們不懂?佢理解不了?還是他們不應該知道?還是大人覺得自己不懂怎去跟他說?究竟問題在於小朋友還是自己?」

「有時成年人有些很奇怪的承擔,覺得我們凡事都要給小孩一個答案。其實太多事成年人自己都沒法理解,例如生命。我們是否願意成為他面對一些問題的同行者,而不只是給予『標準答案』?」

 

學習面對 生命循環

他認為,華人社會避忌討論死亡,但在日常生活中並非沒有接觸,卻甚少直接面對。「其實小朋友每日看卡通片都有壞人死,他們知道有些東西會死,日常生活好多潛在教育,例如『你個死仔包』,『咁多人死唔見你死』,大人的世界很多時用『死』字去做些較負面的形容,但大家沒認真面對,只是變成一種宣洩,亦看到我們大人的世界沒真正去面對。」

忠和寧都覺得,城市中不乏有關死亡的發生,但在城市中死亡往往被隔離、包裝,令人難以了解死亡的本質。「在一些部落,他們對大自然的循環很早以前就已經認識,對他們來說,死亡並非我們想像般沉重。」盧頌寧補充道,「我想這戲是其中一個選擇,或其中一個認識。當這感覺沒曾經在你身上發生,只是在劇場經歷少許這樣的感覺,可能不會令你很快知道甚麼叫『死』。當你慢慢在身體內累積這感覺後,當你面對時,可能會從容一些。」

「這件事是一個緣份。」莫兆忠最後也說,「可能他養的魚死了,你可以跟他說;他種的花死了,你可以跟他說;或看到有甚麼需要便說,時機到了,想講就可以講。」

「問題可能在於隱瞞不說,而非甚麼時候說。」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