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很少有官員上任是會令人帶有期望甚至興奮的,但記得七年前,當得知吳衛鳴接任文化局長時,心裡真的感到很高興:澳門終於有位稱職的文化局長了。走過回歸前的黑暗時期,體制殘缺,甚至傲慢、封閉的管理後,政府在推動文化方面多年來都是落後、保守的姿態,整體文化環境沒有寸進,使人對公部門的種種作為早就失去信任,心灰意冷。然而正在長期文化積弱之時,卻能有一位態度開明、積極,對傳統和當代藝術均熟悉,熱愛本地文化並具文化視野的領導者來掌管文化部門,的確令人期望一番新氣象。
在上任之初,局長的確使人眼前一亮,很快便與《新生代》雜誌合辦了一場公眾座談會,記得當日群情洶湧,迫爆演藝學院現場,本來這種與公眾的座談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對長期保守的澳門官場來說,卻是創舉。現場公眾發言者眾,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局長也淡定回應,承諾跟進,親切的作風為文化局挽回一點公信力,也回應了民間長期以來所要求的:聆聽和溝通,文化不能閉門造車。
在接下來的日子,我們的確見到文化局火熱起來,幹勁十足地開展著各項新計劃,相信很多人都曾被局長的熱誠感染過,他幾乎出現在各種文化事件的現場,大的不用提,小至一個展覽、一個演出、一個民間講座,有時也會見到他的身影,在新城規劃時更組織了一場文化專場,與公眾討論未來的文化設施,當日同樣出席公眾甚多。這些公開的溝通和交流,實踐了「文化乃眾人之事」這項基本原則,也是令人欣賞的賢明之舉。
然而,文化需要的不只是開拓,還有守護和堅持,每一項專業,都需要以最大力氣來堅守,處於這個還未懂得尊重文化、愛護自身文化的城市之中,文化決策者的一個錯誤決定,不止成為千古罪人,更會禍及子孫,這一點相信說出「我們還有什麼可以留給下一代」的局長,深有所感。
還有對於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文化基礎建設部份,是整體環境最為需要的,文化不應節慶化,一個文化部門不應花太多力氣在舉辦節慶活動之上,而更應把重點放在文化教育之上,藝術教育這些不是只作為活動的「延伸」而應是重點,並且應長期穩定地執行,尤其針對兒童和青少年,這些文化基建工作都不應被忽略。
現在吳局長要退下火線了,我們的文化環境卻仍是方興未艾,尤其那些在文化工作最底層的基建工作,文物修復及維護等,都需要有視野的承擔和堅力守護。
同時,局長曾經「身教」的正直親和的作風,鼓舞過很多人的熱誠態度,還有其中最重要的一點:管治者所應要有的那種開明和謙厚,希望未來的文化管治者也能承繼這種態度。
「從來沒有救世主」,從來沒有烏托邦,亂世之時,更需要每一個人站出來,在自己的位置,以自己的力量,堅定守護這個我們最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