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造船標誌逐一散落消失 談駿業:盼「澳門號」回歸澳門

對於曾代表澳門參與98年世博的「澳門號」現正身處葡國,且開始腐爛,一直致力推廣澳門造船工藝文化的談駿業認為,此船對澳門造船業,甚至中國造船史,都別具研究價值及象徵意義,希望「澳門號」可回歸澳門。

談駿業表示,「澳門號」的葡文名稱 「LORCHA」,其實是一種帆船的類型,中文叫作「鴨屁股」船。它既有西洋船的船身結構,又掛着中式船帆,是名副其實「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其船底不大,速度較快,適合用作載人載貨的接駁艇及巡邏艇。1904年,清政府首次參加美國世界博覽時,所展出的逾百艘中式帆船模型中,就包括「鴨屁股」船。但這船最終亦是「一去沒回頭」。「因為美國博覽後,這批船又被運到比利時列日世博展出。之後想運回中國時,清政府已經沒錢運回來,所以至今大部分都留在比利時。」

談駿業認為本地造船工藝有其文化內涵,「澳門號」的回歸澳門將有重大研究價值。

談駿業認為本地造船工藝有其文化內涵,「澳門號」的回歸澳門將有重大研究價值。

他表示,過去澳門造船業興旺,在澳門製造、作為海上觀光的傳統帆船就有好幾艘,包括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媽閣一帶出航的「阿媽號」、「海安號」,還有現時正於香港作為標誌、吸引着不少遊客登船的「鴨靈號」,都是由澳門的船廠、澳門的船匠所造,但這些「澳門標誌」正逐漸散失。

「『海安號』我們不知到哪去了;『阿媽號』我們不知到哪去了;『鴨靈號』明明是我們造的,拿去了香港。不能說諷刺,但人家都拿澳門的東西出去展示,作為新經濟的收入,為何我們不想想,我們也能做這些?」

香港的「鴨靈號」原本是一艘漁船,約於1950年代在澳門建造。(網上圖片)

香港的「鴨靈號」原本是一艘漁船,約於1950年代在澳門建造。(網上圖片)

談駿業認為,「澳門號」這名字,正正反映這船代表着澳門,而澳門現時仍有一班老船匠具備技術,可修復船隻。「『澳門號』狀況差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製作過程和工藝是中國人的工藝,西方人未必清楚了解,這就是我們說中西文化交融時,有些事是別人取代不了你,那就是我們的傳統工藝。」他指,「澳門號」極具研究價值,希望這船有機會回澳,甚至找回當年有份造船的工匠參與復修,並述說當中經歷,待復修以後向公眾展示當中的傳統工藝、科學、故事及回憶。

「它是一種生活,像我們在用的五元硬幣,上面的圖案是帆船。為何它能融入我們的生活?因為它有時代的意義。」

「在這『澳門號』有機會回來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帶它回來。它從我們這裏漂泊出去,它在異鄉,你說告老還鄉也好,它回來是有一個意義。」

訂閱每月紙本
澳門號 (圖片來源:hojemacau.com.mo)

澳門號 (圖片來源:hojemacau.com.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