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構:缺的是圖書館嗎?

新中央圖書館選址舊法院,建築面積三萬三千平方米,共十一層,文化局表示,暫定以「前四後七」的方式分配樓層。

新中央圖書館選址舊法院,建築面積三萬三千平方米,共十一層,文化局表示,暫定以「前四後七」的方式分配樓層。

(新中圖的前世今生:新中央圖書館方案經歷十年,近日政府公佈「造價九億」後再次備受關注。坊間質疑花費九億公帑是否物有所值,現時的黑盒劇場、藝文空間能否得保;有城規會委員亦直指政府方案以十年前的資料作評估是不合時宜。另邊廂,特首與社文司司長齊齊開腔撐評估有理,選址合適;文化局則多番強調興建新中圖非常必要,畫廊劇場咖啡室一樣不缺云云。
事實上,新中圖工程堪稱澳門回歸後最大型的文化建設,當中牽涉並非單單一幢建築。十年前,政府的諮詢方案中就經已提出要建立十五分鐘圖書館網絡、廿四小時服務熱點、無障礙環境(包括提供視障圖書資料、有聲書,同時對不同的語言、文化使用者提供相應的資訊),以及「各管轄單位(即包括文化局、民署及教青局)應組織起來形成合作機制,共同作出短期及中期服務計劃及分工」等「近期建議」。選址方面,除需要交通便捷外,當年方案亦提出「新中央館選址應備有充足的土地空間興建合適的建築物、綠化和庭園等,並應預留足夠未來較長時間擴建需要的空間。地段以方正形狀最為實用,有利於安排和管理內部功能分區。如新中央館設於現有建築物內,該建築物也應具有足夠空間,以滿足新中央館的相關要求和標準。」
經過設計比賽,經過廉署對比賽發出指引,經過一拖再拖,十年過後,當局重推方案,設施應有盡有,當年建議的小型學習室、特藏資料室、展覽廳、咖啡室等重現,並成為文化局推銷重點,圖書館整合規劃則再無影蹤,舊法院內營運兩年開始漸有聲色的黑盒劇場亦隨興建新中圖而面臨消失。十年光陰,澳門變化甚大。當局多番強調,新中圖是「文化地標」、「文化局前所未有咁大工程」、「澳門的未來」,上述理念相信澳門人並不反對。但這座「澳門的未來」該是怎樣的圖書館,才可令澳門的文化永續發展?)

 

在談論未來的圖書館之前,有必要先檢視我們目前的圖書館資源。

據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進行的《2015年澳門圖書館事業回顧》中指出:「2015年澳門的公共圖書館及閱書報室有86間,為鄰近地區密度最高的。依其主管部門可分類為政府開辦有47間、社團開辦有22間、教會開辦有16間、私人機構有1間。在86間圖書館中,有55間是重點向市民提供閱覽服務,其他只是依母體機構服務職能為主,除了公共圖書館,本澳有學校圖書館103間、專門圖書館80間及高校及專科圖書館34間,總計為305間。」

305間!澳門不過三十平方公里,圖書館竟達三百多間,實為「書香處處」!但圖書館的定義究竟是甚麼﹖只放幾本書就能自稱圖書館﹖ 只看報紙的地方也是圖書館﹖澳門人心目中的圖書館究竟是怎樣﹖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公共圖書館宣言》,圖書館是各地的信息中心,應不分年齡、種族、性別、宗教、國藉、語言及社會地位,向所有人提供服務。其任務包括從小培養閱讀及加強兒童閱讀習慣、支持個人自學以及各級正規教育、啟發創造力及想象力、提供通過各種表演藝術以表現文化、確保社區居民獲得各種社區信息、促進文化對話及文化多樣性等12項。

我們的305間「圖書館」,做到了嗎﹖ 還是只是數百個放了書的房間﹖

圖中只標出 86 間向公眾開放使用的圖書館和閱覽室,原來我們已被圖書館包圍而不自知。(來源: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所進行的〈2015年澳門圖書館事業回顧〉調查)

圖中只標出 86 間向公眾開放使用的圖書館和閱覽室,原來我們已被圖書館包圍而不自知。(來源: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所進行的〈2015年澳門圖書館事業回顧〉調查)

 

一 滿佈圖書館的文化沙漠

綜觀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列舉的三百多間圖書館,其管理機構、面積大小、藏書數目實在不一而足,管理方法與藏書質素更是良莠不齊,部分的確只能算是「放了書的地方」,與我們認知中的圖書館差距甚遠,甚至不曾被公眾認識。而三百多間「圖書館」中,有多少的藏書照顧了該區的少數族裔,或是視障人士?有多少設有無障礙設施?有多少照顧了該區的人口結構﹖事實上,《論盡》早前有關本地圖書館數目的報道於網上一出,輿論瞬間一片嘩然:三百多間,那些真是圖書館嗎?

公眾的反應正好說出了重點:數量不等同質量。

圖書館如沒能發揮作用,數目再多,也不過是枉然。

黑沙環有個喜羊羊圖書館,但怎樣才能協調好這眾多的公共閱覽空間,使其對社區公眾,尤其區內的兒童和青少年,發揮到實質作用?

黑沙環有個喜羊羊圖書館,但怎樣才能協調好這眾多的公共閱覽空間,使其對社區公眾,尤其區內的兒童和青少年,發揮到實質作用?

 

二 專門圖書館進駐社區﹖

政府曾表示有意整合資源,於新中圖中設置主題空間,亦有意見指,一些社區圖書館可改建成專門圖書館。而根據該〈2015年澳門圖書館事業回顧〉報告,在305間圖書館當中,有80間便是專門圖書館,當中包括「政府機關圖書館、醫學圖書館、法律圖書館、經濟圖書館、博物館圖書館、工程圖書館、治安部門圖書館、宗教圖書館及專業社團圖書館等」。

這些圖書館很多並不對外開放,屬機構內部使用,因此公眾大多不知道它們的存在。但既然區內早已設有專門圖書館,其資源又能否整合,開於予大眾使用,達致「資訊平權」、「促進文化對話及文化多樣性」的功用﹖

 

三 學校圖書館與社區關係

而根據統計,澳門有103間學校圖書館。「總面積為12,000平方米,閱覽座位約共4,400個。」但當中僅有兩家:海星中學和培正中學的圖書館對社區開放。

儘管圖書館和閱覽室看起來這樣多,還有18間是自修室,但學生溫習、做功課的空間仍然相當缺乏,例如塔石的中央圖書館經常被學生佔領,不易找到一個安靜角落。一些地區24小時營業的快餐店晚上則常擠滿學生,考試前後更是熱鬧。

明明有三百多間圖書館,何以使用空間仍是不足﹖這是由於不少設施的開放時間並不設合現實需求。即便青年試館於晚上十點關門,絕大部分自修室與圖書館均於晚上七、八點休息,對眾多學子幫助不大。

怎樣才能協調好這眾多的公共閱覽空間,使其對社區公眾,尤其區內的兒童和青少年,發揮到實質作用?三百多間圖書館,在開放時間、空間質量等方面,能否真‧配合社區需求﹖

總造價2600萬元沙梨頭圖書館預計在本年12月開幕。

總造價2600萬元沙梨頭圖書館預計在本年12月開幕。

 

四 購書經費及政策

「2015年公共圖書館的購書經費為7521萬2千澳門元,較2014年削減了660萬1千澳門元。」

「教青局在2015年度資助每所學校的圖書購置金額,每年預算約為350萬澳門元。此外,為了推動班級閱讀,每學生每月有5元補貼期刊購買經費,每月預計支出30萬元。」

「在高校圖書館的電子館藏方面,根據九所高校圖書館在其官網發佈的資料庫數量,共計有878個資料庫,以澳門大學圖書館投入的資源最多,大約三千萬元澳門幣,共購置約280個資料庫。」(資料來源:〈2015年澳門圖書館事業回顧〉報告)

上述數字出自〈2015年澳門圖書館事業回顧〉報告。有關購書經費的完整數據我們無從得知,但上述數字顯示,政府於紙本書籍及電子書籍的投入相當高。不計電子書庫,光是購買紙本書籍,公共圖書館和學校圖書館全年投入公帑約八千萬元。

既然有充沛的購書經費,小城的藏書量亦應相當豐厚,唯很多圖書館都缺乏統計數據,目前只能列出文化局轄下公共圖書館、學校及高等院校等圖書館的藏書數量,供大眾參考。

文化局轄下的15間公共圖書館,館藏書籍約為65萬冊多。

103間學校圖書館中,藏書共約75萬冊、期刊約2,800種、報紙約380種、視聽資料約20,000種。

高校及專科學校合共有34間圖書館及閱覽室,高校圖書館藏書約100萬冊,其中以澳大圖書館的規模最大,有紙本圖書約六十萬冊,期刊、古籍、視聽資料、書畫文物、檔案特藏及縮影資料等館藏,則超過五百多萬冊/件。

(資料來源:文化局網站、〈2015年澳門圖書館事業回顧〉報告、澳大圖書館網站)

以上這一百五十多間主要的圖書館及閱覽室加起來,便擁有約二百四十萬冊的藏書。而未來新中圖的藏書量,據官方公佈是「預計可容納一百三十萬冊館藏」,等於現時這一百五十多間圖書館一半的藏書量,數字十分龐大。

根據這些數字,澳門根本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書香之城!但我們不禁要問,這些書是些什麼書?當中有多少曾被讀過?又有多少乏人問津?何以明明藏書甚豐,但還有人說找不到想看的書?這些豐富的書籍資源如何才可以被人們看見?才可被更好使用?圖書館的經營策略、館藏規劃究竟是怎樣?各圖書館間的資源共享該如何完善﹖

在「新中央圖書館工作介紹會」中,介紹 9億天價新中央圖書館,吳衛鳴說「不會豪裝,不會另行選址」。

在「新中央圖書館工作介紹會」中,介紹 9億天價新中央圖書館,吳衛鳴說「不會豪裝,不會另行選址」。

2008年7月「澳門新中央圖書館建築概念設計邀請賽」評選結果出爐,評審委員會從27份合資格的參賽方案中選出(首行由左至右)一等獎(黃文靜)、二等獎(黃文靜)、三等獎(趙維通)及(下行由左至右)四份入圍獎(Maria Carlota Proença de Almeida、Carlos Alberto dos Santos Marreiros、黃雄溪和陳浩明),一入圍獎從缺。新中圖設計比賽一等獎作品在當時有指賽果早以內定,惹來專業人士、網民強烈質疑,有指得獎者是負責前期諮詢工作的工程規劃公司的職員,有利益衝突之嫌。(資料來源:http://novabc.icm.gov.mo/)

2008年7月「澳門新中央圖書館建築概念設計邀請賽」評選結果出爐,評審委員會從27份合資格的參賽方案中選出(首行由左至右)一等獎(黃文靜)、二等獎(黃文靜)、三等獎(趙維通)及(下行由左至右)四份入圍獎(Maria Carlota Proença de Almeida、Carlos Alberto dos Santos Marreiros、黃雄溪和陳浩明),一入圍獎從缺。新中圖設計比賽一等獎作品在當時有指賽果早以內定,惹來專業人士、網民強烈質疑,有指得獎者是負責前期諮詢工作的工程規劃公司的職員,有利益衝突之嫌。(資料來源:http://novabc.icm.gov.mo/

 

六 閱讀人口及推動閱讀人口

在構建圖書館上,政府投入了龐大資源購置書籍及電子書庫,亦進行讀書會及分享會「共數百場次」來推動閱讀,當中以公共圖書館最多,活動全年無休。根據2015年統計局的「閱覽統計資料」,公共圖書館中的書籍借閱人次和圖書冊數都比2014年有輕微上升。

2015

158, 430 外借閱覽人次
380, 378 本外借閱覽圖書

2014

150, 737 外借閱覽人次
362, 793 本外借閱覽圖書

圖書館的接待人次也有增加,這可能與新啟用的圖書館有關。根據〈2015年澳門圖書館事業回顧〉報告,2015年全年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及閱報室接待共502萬6353人次,較2014年增加了26萬9866人次。然而,平常在公共圖書館中看到的多是閱報的老人,該數字上升是否與澳門人口老化有關?這則有待進一步研究。

另外,文化局於今年八月公佈了其委託澳大澳門研究中心對2015年澳門公共圖書館服務所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指出「持有文化局圖書證者逾十三萬人,當中受訪者有逾五成(53.6%)表示過往三個月有去過文化局轄下圖書館」,但對沒圖書證的本地居民,則只有「兩成九(29 %)受訪者過往三個月有去過公共圖書館,表示沒有去過的佔約七成一(70.9%)。」從該調查可以看到,一般市民對圖書館的使用實在非常有待加強。

舊法院位於南灣大馬路,鄰近新馬路,平日交通繁忙。

舊法院位於南灣大馬路,鄰近新馬路,平日交通繁忙。

 

七 圖書館工作人員不足

另外,根據澳大的報告,2015年全澳的全職圖書館人員約為647人。其中:

86間公共圖書館的全職員工有289人,兼職員工是72人;

34間高校圖書館內,全職員工有110人,

103間學校圖書館的全職員工及閱讀推廣人員約116人,兼職人員為85人;

專門圖書館內的專門人員為132人。

圖書館全職員工不足,靠兼職人員來維持基本的運作,將影響到管理質量,也同時影響圖書館的營運和創新。要讓圖書館發揮更大效力,人力資源問題亦是重中之重。

從2014年起,文化局把當時空置多時的舊法院大樓改裝成臨時黑盒劇場和展覽空間,供藝文團體借用 。

從2014年起,文化局把當時空置多時的舊法院大樓改裝成臨時黑盒劇場和展覽空間,供藝文團體借用 。

 

結語
圖書館之想象

散落於社區的數百間圖書館,當中的資源如能有效整合運用,可以發揮怎樣的協同效應﹖這是當局需要深思的問題。資源再多,若是沒被規劃、運用,功能沒有整合,便如一盤散沙;於是不足的仍然不足,渴死的仍然渴死。

於是,我們快被資源淹沒,但此地仍是沙漠。

不是未來,是現在。我們正處於一個怎樣的閱讀環境?政府可以為它做什麼?

政府經常提著「文化地標」這幾個字,應該對本地文化非常關心。但文化需要的是地標,還是深耕?

我們的文化單是圖書館﹖戲劇、展覽的發展又如何﹖原來在舊法院內的黑盒劇場和排練室、展覽廳等,還將存在嗎?為何目前在政府公佈的圖書館規劃中,只看到有 「多功能廳」和「展覽區」?這些空間如何能滿足現在及未來的文化需求?

圖書館與各項文化活動的關係又是甚麼﹖資訊平權該如何實踐﹖下一代的閱讀空間和文化空間將是怎樣﹖

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最後要問的,是我們的文化將朝向什麼方向發展?其中圖書館的角色是甚麼﹖

如果沒有為未來本土文化發展作出規劃,此地又如何可以堪稱「文化地標」,如何可關乎「澳門的未來」?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