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的繼承者們

穎琳指學粵劇能增強她的自信。

穎琳指學粵劇能增強她的自信。

女學員們靠在扶手上練習踢腿。

女學員們靠在扶手上練習踢腿。

三戲周瑜、哪咤鬧東海、穆桂英掛帥、牡丹亭……在今天看面書多過看書的時代,一班小朋友因學習粵劇而對這些中國經典甚為熟悉,典雅曲詞更能順口沾來,世界從此豐富多彩。

五歲的小演員。

五歲的小演員。

九歲的小演員。

九歲的小演員。

初踏台板 闖進戲曲世界

「我平日都有參加不同類型的興趣班,但這些興趣常在生活中接觸到,如游泳,繪畫或芭蕾舞等很普遍,因此想學些比較特別的。」今年九歲的劉穎琳已學粵劇兩年,年紀雖小,練功時動作有板有眼,功架絕不輸給師兄師姐們。「以前見到人們做得很開心,所以就想參加。爸爸幫忙報名的,覺得學粵劇幾開心,可以和其他人一起演出,學戲這段時間比其他課外活動開心。」

開心,源自成功感。學戲後,中文的水平、寫作能力和記憶力大大提高,小小年紀亦已有粉墨登場的機會。「一齣是《穆桂英》,另一齣是《劉金定斬四門》。」雖然只是女兵角色,但由於兩齣皆是較大型的劇目,為初踏台板的穎琳積累了難得的經驗。「以前學習其他興趣時難以得心應手,但學粵劇後卻常被人稱讚,也提高了自信。」

學員們排練步法。

學員們排練步法。

就讀初三的鳳瑜當初受家人影響,潛移默化下亦愛上了粵劇,尤其是《紫釵記》的曲詞與粵劇的美學。「我時常覺得演出者的粵劇服飾及化妝都很漂亮」。

就讀初三的鳳瑜當初受家人影響,潛移默化下亦愛上了粵劇,尤其是《紫釵記》的曲詞與粵劇的美學。「我時常覺得演出者的粵劇服飾及化妝都很漂亮」。

力排眾議 享受戲曲美學

「有時同學會開玩笑問:『你幹嘛又上台扮女孩子啊?』」學藝六年的宇澤則笑道。男孩子做粵劇,上妝後看起來難免像女孩子,調皮的同學有時會有此一問,但他從不介意,反而很為學粵劇自豪。粵劇對演員的身段、曲藝要求嚴格,更要揣摩表達角色的感情,要把戲學成就要不問付出,不斷練習。宇澤仍記得當初在旁為師兄耍槍的英姿着迷,到後來成為《牡丹亭驚夢之幽媾》的主角柳夢梅,這段經歷為當時才十歲上下的他成長不少。「粵劇老師說我有天份。」然後又是一張笑臉。

旁人的不理解並非宇澤獨個兒碰到的問題。學戲四年的歐陽鳳瑜亦表示,朋友們知道她學粵劇又踏台板演出,均對她投以不可思議的眼神:「你會演粵劇啊?」她認為,現時澳門甚少小朋友或青少年選擇學粵劇,可能因為平日所見願意接觸粵劇的都是年紀較大人士,予人沈悶、「老餅」的感覺。不過她認為,學習粵劇可以將屬於中國的粵劇文化在年輕一輩裡繼續傳承,自己亦會介紹朋友接觸。訪問這天,鳳瑜就有一位朋友同場練功。

小演員在台上似模似樣。

小演員在台上似模似樣。

謝幕以後⋯⋯

鳳瑜曾計劃深詣芭蕾舞,後為學業而專注粵劇一項。她認為,現時粵劇在澳門僅屬業餘參與性質,空間不足,難以像內地或香港般以全職身份投入發展,所以只能視為一種嗜好。即便如此,她仍會努力向周圍的朋友宣傳、介紹粵劇,「讓多些人知道粵劇也很多元化,任何年齡層都可以接觸學習,不一定只有長者才會喜歡。」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