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安東河回村

位處韓國東南邊的安東市,往西行數十公里,可抵達2010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河回村」。村落得其「河回」之名,因地理位置的洛東江在此拐了個大彎,以S型環繞,好似萬物本源的太極圖象。她也像是浮於水面的一朵蓮花,擁有寧靜不受喧擾的自然風光,使得早期定居於此的豐山柳氏,延續世代長達六百多年,成為同姓村的典範。有人也說她像是滿載糧貨的大船,昔日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加上地勢之利,使其倖免於天災戰禍,依然能保留韓式貴族的古宅以及平民的草屋茅舍。現在,即使每日有韓國本地及國際旅客前來,河回村未有過多的商業氣息,目前仍有兩百多名居民生活,不禁讓人想起魏晉詩人陶淵明筆下虛構的桃花源,彷彿真有其神界!

這裡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1980年被韓國列為第69號重要無形文化財產的河回別神假面舞劇。假面即是仿照人物角色所製成的面具,也有引申為偽裝的外表之意。在難得的機緣之下,我有幸拜會韓國假面舞劇大師李相浩先生(이상호Lee Sang Ho),他講述了韓國假面的簡史,並親身指導每一角色的獨特律動。其後,我又會晤了大師的舞劇弟子柳師傅(유호철 Ryu Ho Chul),他同時也是一位假面工藝家,置身工房內聆聽他的學習歷程,以及對製作材質、機械原理、細部處理的分享。

河回村一隅

河回村一隅

河回村一隅

河回村一隅

 

河回假面的由來

相傳始於村子裡的毫無預警的災患,於是一位許氏青年受到仙人託夢,要他秘密地製作假面,跳假面舞才能安撫神明,消災避難。然而就在快要完成之際,一位愛慕青年的姑娘遍地追尋,終於發現了他的藏身之處。青年當場吐血身亡,而她也因為內疚隨後自行了斷。據說,青年死時正在製作的面具尚未完成下巴,即是夷昧假面。面具的額頭和臉頰的皺紋左右不對稱,瞇眼、垂落的眉、神情憨厚、笑容開朗,舞劇中的角色是傻勁十足的書生僕人,總是袒胸露肚,歪斜著走路。

假面演出劇照

假面演出劇照

 

假面的種類

加上其他已經完成的假面一共有14個,不過有3個遺失了,留傳至今的只有11個,分為10類角色,有貴族、書生、僧人、屠夫、新娘、老婦人、妓女、貴族僕人、書生僕人、獅子。

不論是何種角色,演員都在敲敲打打的傳統農樂節奏中,展現特定的手勢與步伐,加上個性鮮明的假面、服裝以及相應的小道具,如扇子、斧頭、酒壺等,即使坐在遠處的觀眾,也可以輕易地識別,融入舞劇的情節裡。

柳師傅手工鑿出假面的弧度

柳師傅手工鑿出假面的弧度

不同製作階段的假面

不同製作階段的假面

假面的用途及製作

過去,假面舞劇的詼諧言語,揭露了統治階層的黑暗面,並諷刺社會及宗教的矛盾和虛偽,下層的平民百姓透過觀賞假面得以抒發內心的不滿。除此之外,舊時以務農為主,每年正月有祈求風調雨順、農事豐收的「洞祭」,也有每隔五至十年消災解難的「別神祭」。現在,來到河回村內的遊客,可以在村子口特設的傳授教育館,免費觀賞定期示範的假面藝術。演出包括經典的片段,如屠夫殺牛、老僧破戒、貴族書生爭辯等。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個假面角色的製作原理,下巴和臉頰是分離的設計,以穿洞綁繩固定。演員穿戴時,嘴巴需要緊咬一條細線,在說台詞的時候能夠自然地上下開合。

韓式假面皆是木製,流傳至今收藏於博物館內的國寶,受到溫濕度極大的挑戰。因此,每十五年才能開啟倉房,提供給特定人士研究之用。所有的假面承襲固定的規範,其造型、尺寸,甚至是鼻子高度、臉頰起伏、皺紋曲線也不能輕易改變。雖然如此,每一個假面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加上光照的明暗變化,整體可以創造出既悲又喜,或是其惡也善的多樣表情。這也就是河回別神假面舞劇成為村中人共同的信仰,延續八百年的迷人之處!

除了假面藝術,河回村的自然景觀、歷史建築、《懲毖錄》國寶文獻、民俗慶典遊戲等,都很值得一探究竟。但願此地不會因為遊客增多而過度商業化,繼續維繫上一代既有的生活步調,留給下一代更真切的傳統文化,以及不受外界喧擾的自然風光。

訂閱每月紙本

 

工作台

工作台

李相浩大師以演出白丁假面,屠夫的角色為主

李相浩大師以演出白丁假面,屠夫的角色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