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私角落的風景──首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在澳門看電影,我們大多數的選擇不外乎港產、台灣、日韓或來自歐美等電影,內容一般以愛情、警匪、或家庭倫理等主題的類型片。至於紀錄片,相信在不少人心目中仍大多存著「跟著草根階層拍攝日常生活去了解他們的苦況」等電視社會時事特輯般的刻板印象。事實上紀錄片題材多樣化,可帶領觀眾透過紀錄片認識社會不同層面,引發思考,從另一角度接觸問題。為此首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應運而生,並將於今年四月下旬在文化局新開設的「戀愛電影館」中進行。今屆電影節的主題為「私紀錄」,主辦單位精心選出來自10個國家,合共18部在各地影展均相當矚目之紀錄片,正式帶領本地觀眾進入紀錄片的廣博世界,跳出過去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

首屆「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展」策劃人林鍵均(Penny)表示,以前在倫敦唸書,當地幾乎每星期都有大大小小不同題材的影展在進行,其中一些只由小規模的策劃團隊來運作,可能少至五人都可以搞一個影展出來,這鼓舞了Penny,原來要辦一場影展並非如此困難,心中已有想法,尤其因為他是修讀紀錄片的,自覺對推動紀錄片範疇的活動該負起責任,加上回澳後更感受到人們對紀錄片的認識,仍停留在「鏗鏘集」或動物大遷徙一類的影片之上,很少有機會正式和嚴肅地接觸紀錄片,與其他國家地區相比似乎落後很多,因此便下定決心要在澳門辦紀錄片影展。

MOIDF主視覺

MOIDF主視覺

以心力拉近觀眾距離

Penny笑說,一年多前便有了此一構思,策劃和各種籌備工作便陸續進行至今。澳門之前並沒有舉辦過純以紀錄片為主的影展,第一屆紀錄片影展所設定的目的,是讓澳門人知道紀錄片也是電影的一部分,同具觀賞性。其中一些影片不一定投放很多製作費,場景很宏大或題材很嚴肅,可以是從細微的個人生活出發,同樣可以有著不同的說故事技巧,並希望觀眾以後聽到「紀錄片」三個字時,不再只是覺得刻板沉悶,也認識到一些不同的拍攝手法,其觀賞性無異於商業影片,同樣都是可以買票入戲院欣賞的電影。

另一方面,Penny 亦希望藉影展讓人們對拍攝紀錄片有更多想法,今天我們身處數碼時代,拍攝的門檻很低,只須用智能手機即可完成,人人都有拍片的權利,只在乎我們能否懂得運用這些工具,使拍攝紀錄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並能拍出有獨特視角的影片,因此,今屆影展主題便由此而產生。

作為首屆國際紀錄片電影展,Penny很早便決定以「私記錄」作主題,他解釋「私」是指很私人的、私密角度出發的影片,可以自己身邊的人或自己的故事,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細微的日常生活事件,他相信這些角度定能觸動觀眾內心,望藉此拉近觀眾和紀錄片的距離。因此,籌辦工作由選片到宣傳文案、海報設計等,都是圍繞這個目標進行,如是次宣傳海報採用手繪插畫風格,就是希望打破觀眾對紀錄片的沉悶印象,以親民的形象來呈現,而全部影片的介紹文案,更是由Penny 及特邀作者來專門重新撰寫,為求能更傳神地向公眾介紹出影片特色,耗費不少心力。

為觀眾選片費煞思量

由於Penny 一直留意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心中早已草擬好影片名單,再花一年時間去落實各項細節。事實上紀錄片相關產業在澳門以外的地方發展得非常成熟,故需要一部一部地洽談。為了讓影展可以延續地辦下去,需事事周詳。觀眾的入座率是構成壓力的一個因素,雖說現時澳門人對藝術及對電影的關注度稍有提高,但亦很難掌握觀眾的口味。今次在選片方面,大部份為可觀性強的紀錄片,亦有挑戰性較高卻非常難得觀賞到的影片,如是次選為「焦點導演」的葡萄牙電影大師佩得・科斯塔的《里斯本記憶迷宮》(2014),為不能錯過的大師級選擇;另外開幕影片則選了香港導演張經緯的最新作品《少年滋味》,通過九位熱愛音樂的年青人道出香港青少年的成長心事,為近日香港發生的多宗青少年自殺事件帶出更廣的關注。這是專為澳門觀眾而策劃的影展,望能改變慣性思維,讓很少看紀錄片的人開始喜歡看,未拍過的開始去拍。

多年來文化中心均有支持本地人拍攝紀錄片的項目,這些年來本地也出品了不少紀錄片作品,大部份均製作認真,內容極具社會意義,含非常高的觀賞性,即使出外展覽或參賽都絕不失禮,但本地除了缺乏拍攝紀錄片的專門教育,觀影機會相當缺乏,更缺乏系統性的介紹。今次舉辦影展不過是一個起步,藉著影展或可作為平台,認識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從而易位思考,累積更多經驗,更多大膽的嘗試,在未來拍出更多可能性。

詳細節目表請瀏覽:www.moidf.com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