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恆的廣東歌

四月一號,這邊亞視熄機結束五十九年歷史,那邊廂黃耀明在開他的 《美麗的呼聲聽證會》紀念亞視,我人不在港,無法親身到場觀看; 節目中,明哥設下龍門陣讓林夕和黃偉文討論下一個死的是否廣東歌。

不知道從哪個年代開始, 「不」 這個字已經成為人們用來覺得引以為傲,證明自己高尚的身份象徵, 「我不聽廣東歌」、「我不看港產片」,對某些人來說這無疑能產生一種共鳴感,但絕不顯得你特別高尚。

近十幾年網絡普及後,新一代接收新歌和聽歌的方式再不僅限於大眾傳媒,變相令許許多多的人轉頭聽其他地方所製作的音樂,但其實也沒有必要人云亦云覺得現在的廣東歌做得不好,然後刻意忽視廣東歌。 在我中學時,有一段時間都在聽英文歌、台灣及中國的國語歌,到後來因為工作需要而接觸多了 Jazz 的純音樂,雖然我已經沒有小時候那麼多時間和精神去追每個星期的流行榜和最新派台歌,但現在流行什麼廣東歌,我幾乎都會主動接觸。 到自己真的動手做編曲,深入點去研究廣東歌詞,就更對粵語詞人產生一種愛慕。

廣東歌詞難寫,是因為廣東話共有九聲,字詞的音調需與旋律吻合,更要押韻,前者更是約定俗成的一個法則。 廣東歌同時亦很殘酷,旋律高半度或低半度,已經可以變成第二個字,例如 「我」 , 「鵝」 , 「你」 , 「尼」 ; 正因如此,詞人的詞彙必須夠豐富,歌詞必須經過多番修飾,甚至用另一種方法把整件事情表達出來,即想像和表達力必須夠豐富,這亦引申了很多極具創意的表達方式是國語詞永遠無法表達的,所以說,國語詞永遠無法代替粵語詞。 另外,廣東詞獨特,是因為他沒有辦法將整份歌詞用中國和台灣的國語去唱出來,完全是兩回事。

再者,港澳以前分別是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所以更容易接觸當地的文化,對於中國而言我們比較容易接觸外國,所以流行音樂的風格也非常多元化,幾乎什麼都有; 台灣和中國的音樂當然也很受歡迎,但老實說如果不慎選來聽,也會找到不少土味重的歌。

一次有幸在台灣表演,在洗手間內遇上其他單位的表演嘉賓,他問我唱什麼歌,我回答他我唱廣東歌,然後他連名字都沒有再問一句,呆了 (台灣稱傻眼了) ,說: 「真的假的? 但那裡很多台灣人喔!」 然後他就走了。

在八、九十年代,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中國以致全球華人,甚至是不懂廣東話的外國人都會聽廣東歌,但現在時代告訴大家,如果連我們自己也不欣賞屬於我們共同擁有的廣東歌,別叫其他地方的人能夠欣賞我們的文化。 現在用書面語寫廣東歌詞仍然是主流,即懂中文字的人都能有機會了解歌意,不過現在大家寧願去聽韓文、日文歌,聽一些大家未必能懂的語言,都避免接觸廣東歌,甚至對他排擠。

廣東話作為我的母語,對我而言沒有歌詞比廣東歌更地道,更到位,這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連我們自己也討伐我們的流行文化,廣東歌有日真的死了,就算我城獨立了又怎樣? 我玩過不同的音樂,就體會到我們應更珍惜廣東歌,如果讓我揀,揀幾多次,我的首選也肯定是 「廣東流行歌」 。

(阿添: 最 「廢」 的 「偽」 文青。)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timtimliu/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