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份人的聲音也應存在:對「光影節」的思考

對於政府在聖誕期間,花費二千萬製造出來的「光影節」,民間很多不同聲音,而其中一位創作人三三,則以一幅攝影作品,呈現其對這個大型節慶活動的思考。以下就是創作人要說的話,即使這對於政府官員來說可能只是「一少部份人」的聲音,然而城市要避免僵化和老化,正需要有不同的聲音,在時刻提醒著。

評選作品準則在哪?

首先第一個印象是整體感覺好俗氣,「光影節」面向的似乎只是國內遊客,不是國際化的旅客,更不是本地市民。整體美感、設計方面都做得好差,沒有創意,我們甚至連設計者是誰都不知道,這是一個公開徵選的項目嗎?參加的有哪些設計師?評選作品的標準是什麼?誰評選了這些燈光作品?似乎我們統統都不知道。但這些設計卻存在於日常的公共空間中,影響了整個城市的形象,也影響著市民的美感經驗。

推動本地文創的誠意在何?

政府常說要推動文創,為何這樣大的、與全體市民有關的項目,卻沒有向本地設計師徵選作品?其實澳門真的不乏好的設計,但往往這些好設計都不易給公眾認識到,好多好的設計也沒有得到政府的推廣,政府真的有推動本地文創的誠意嗎?不是說不能做「光影節」,但像這樣一個花費不少公帑的公共項目,是否應考慮得更縝密,從藝術、設計、選址、環保、節能等各方面,來仔細規劃。

不需光害節聖誕也快樂

不需光害節聖誕也快樂

本土特色何在?

我不希望這樣的「光影節」成為澳門的文化,因為這些不是澳門自身的特色,只是一些用用錢堆砌出來的項目,而且只針對遊客,難以令本地市民產生認同感,澳門其實是有很多值得欣賞的舊建築,美麗的空間環境,但相反這些卻沒有得到政府的重視,有些甚至還要被拆除,我不明白為何有特色的東西會被拆除,為何政府寧願用錢買一些裝飾品回來,卻不在文化保育方面多下功夫,司長都說,光影節在其它地方早就有了,這並不是澳門獨有的,內容上也沒有澳門文化特色,不應成為代表澳門的項目,因為遊客去其他地方也能看到的東西,不需要來澳門看。這只是一種短視的行銷手法,非常表面的「綽頭」,無法持久。如果真的要做,應要鑽研有關的藝術手法,與本地文化連結起來,才會慢慢建立自己的特色,不只是吸引到大陸遊客,甚至可以面對國際。

本末倒置的設計

另外由於缺乏設計考慮,有些光影作品在世遺建築附近,其實把原有的建築特色遮蔽了,顯得喧賓奪主,像那個大鳥籠,我認為光影作品應更能襯托出古建築的美,但現在做不到這效果,只是本末倒置。

美感教育的反面教材

眾所周知,澳門社會長久欠缺了美感的教育,很多時公眾對一些事件沒有太多想法,只是跟隨多數人的決定,少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而「光影節」就只是加強了這項惡性循環,不但沒有進一步讓民眾認識到真正的「美」,反而進行了相反的示範。雖然有關當局說每天只有一段時間亮燈,不會對生活帶來很大干擾,但他們沒有想過,其實這些作品的存在本身就已是一種破壞,一種對美感的破壞。

當初三三會構思《不需光害節聖誕也快樂》這個作品,就是出於以上的種種反覆思考,希望通過幽默的手法來傳達出以上這些問題,更希望引起公眾更多思考,希望通過作品來傳達出不只是一個一個的詰問,更希望引起公眾更多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到底這件事是否適合我們這個城市?它對生活帶來什麼影響?最後,通過這個作品,希望政府能多關注城市的文化保育,那才是我們自身的文化,不要只著眼於花錢搭建表面的城市行銷活動。

訂閱每月紙本
《不需光害節聖誕也快樂》是三三回應「光影節」的攝影作品

《不需光害節聖誕也快樂》是三三回應「光影節」的攝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