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在年度施政中看出的端倪(上)

澳門天際線

澳門天際線

2015年即將過去,今年是非常不平靜的一年。

如果有留意每年的施政報告,大概會發現文化部份今年好像沒有太多與過往不同的地方,當然,文化是長遠持續之事,好的措施應當持續進行,同時亦應積極檢討,把不足之處變得更好,向目標逐年靠近。但問題是,我們的文化目標是什麼?有誰能為這個城市的未來,畫出一張讓大家看得明白、有憧憬的文化圖像?照理來說,施政報告就是要告訴人們這個文化圖像,每一項政策措施,都是從那完整圖像中分出來的一小塊拼圖,最終將可以砌出那幅完整圖像。

今年曾發生的文化大事,應為今年夏天社文司突然推出的「舊愛都酒店及新花園泳池再利用構想」。計劃用意為拆卸(或稱「改建」)原建築,改為包含演藝學院的青少年活動空間。構想一公佈,引發公眾議論紛紛。如果沒有記錯,這個項目並沒有出現在去年的施政報告當中,也就是說,這個項目是突然出現的,它並不是一項原來就在文化施政規劃當中的拼圖。
根據一點常理,任何一個文化設施及空間的規劃,都應有一段長時間的部署和準備,後面也應有一些根據實際需要的調查及數據分析,但這樣一個突然被定位為「青少年活動空間」的龐大文化設施,卻不屬原來文化施政中的計劃,那麼,這個改造計劃是從何而來的?為何突然出現?它的迫切性來自哪裡?

IMG_8986

在此事件所引發的連串爭議之中,其中兩個現象最令人不安。
一為圍繞著愛都壁畫而出現的各種言論,如有人評為「低俗」、「下流」、「有傷風化」, 甚至有人說影響風水,對鄰近學校的小朋友等,這些突然出現的言論就像八卦新聞一樣此起彼伏。羅蘭巴特說一座建築物可以是一個不受限制的隱喻,它向一切時代、意義開放,它是一個記號。是的,沒錯,各種加在愛都壁畫之上的形容,正記錄了我們這個時代不可理喻的瘋狂,文明的大倒退。這幅畫好好的存在了數十年,每天人來人往,相安無事,沒有人說過一句話。但突然一夜間,眾人卻就指著它大肆批判起來,以各種理由,指證它為不潔的罪惡之源。這是一種文化失常嗎?我並不奇怪有人會說出這樣的言論,但我不解的是,為何這些言論會突然出現?誰引發了這場爭辯?誰把矛頭指向了一個裸女,她礙著了誰?你可能以為我想得太多太遠了,但我的不安是有出處的。中國文革不說,就說二次大戰,那時納粹曾燒毀大批畫作,理由就是指它們「傷風敗俗」。今天是愛都壁畫的裸女,明天是什麼?當一個地方開始以批判文化作為政治工具時,我心寒了。

另一個現象就是,當關注保育的公眾開始策動【愛都X新花園 聯署行動】,望能發出公眾聲音,阻止政府拆毀有價值建築,而長官一方面說自己十分尊重公眾意見,同意有需要可以啟動文物評定程序,但同時間,長官又明確說出,愛都不值得保留,應該全面拆建,又指啟動文物評定程序會影響愛都再利用的進展,另一方面,更強調有很多校長都對此表示大力支持,說「社會大多數」都支持拆建,只有「少數人」不認同,要啟動文物評定程序。
難道這麼直白的台詞,我們還聽不出背後的意思來嗎?不斷把簽名公眾標籤為「少數人」,然後抬出「多數人」來為自己的做法保駕護航;此外,更可怕的是,長官竟公然把代表教育權威的校長拉進來為自己造勢、站台。什麼時候,教育成為了政治的宣傳工具?當然是有的,就是當面對強權政府的時候。
這樣的做法還有一個令人不安的呼之欲出的結論:只要是長官認為沒有價值的東西,就隨時可以拆,民間意見作用不大,就算有表達渠道和機制,政府也同樣可以調動大多數的民意來壓制。
今天拆「愛都」,明天拆哪裡?

由愛都爭議看到,未來文化發展很重要的兩大部份,就是文化空間規劃和文化普及的問題,沒有這兩大塊的長遠規劃,很多文化施政都只是徒勞。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