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工作的地方,每年暑假都會有一些實習生前來,實習生不是由筆者工作的機構挑選,主要是合作夥伴機構,會舉辦一些義工課程或訓練之類的活動,在這個講求「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時代,當然要讓一班雄心壯志服務社群的青少年實戰以及驗證一下他們的抱負。而我們其實也很樂意提供這樣一個平台,讓一眾同學有屬於他們自己獨特的體驗。
一如以往,今年七月砥,來了四個年青的小伙子,沒問他們的年級和年紀,大概也猜想到應是初中生了,加上,本澳現實情況是,若夠年齡,更多人甯選擇找份暑期工,覺得既能學到東西,也能賺到點零用錢,筆者當然不反對這樣的生態,因為無論多富裕的社會,其實也有很多有需要的家庭,而且,很多例子也說明了,讓學生知道賺錢不易,反而令他們更珍惜讀書機會,明白學習的意義。今年的四位義工,義工甲看似年紀比他的夥伴較大,口才了得,不害羞,有點小聰明;義工乙據說是他們的組長,不愛說話,對新鮮事物很感興趣;義工丙表現很冷靜,有能力但不愛出風頭;義工丁比較著眼於表面看到的事物,學習新事物也很快上手,是典型討好長輩的類型。
起初的第一個星期,都是典型的情況,他們會迷惘,不知可以如何入手,不知可做甚麼,於是筆者先介紹機構,講解入手的技巧和安排一些小差事給他們,以往經驗,一般情況來說,3至4天左右,他們便能入狀態,縱然受助者是弱勢社群或是長者,然而,今年的一群,一個多禮拜過去後,不少機構內成員也感覺不到他們「來過」,小差事的進度也不見映,起初筆者很擔心,擔心是否提示或對他們支援不足,於是找了他們詢問一下,誰料如出一轍的答案都是什麼「受眾不是我們的年紀,話題不合」呀、什麼「我不感到他們要協助」呀、什麼「我不覺得這差事是必須要完成的」呀,當然雲雲解釋中總不能缺少了「最萬能且殺食的」「我唔識」啦……略有一點責任心的督導,也總不能任由此情況下去,總得訓話他們一番,希望他們可以改善,而訓話內容並不重要,反正經過溝通,經過這樣一役,他們後期都改善不少。其實,幾年的工作經驗,見的人需不多,但都很「經典」,以有不少人訓練到筆者一個地步,對著再不濟的義工,也可找出你的強項褒獎幾句,然後把他們的不足放在心中,這樣做人,大家都覺得筆者是「好好先生」,人氣絕對可以急升,但不知何故,我覺得這四位學生不能這樣。
他們的表現有明顯改善後,未幾,他們的實習又快將到達尾聲,他們的組長(義工乙)突然邀約我舉行一次總結會議,我選了與他們午飯,並在總結上,與他們分享了既給我反思也針對他們的(ABC).
Attitude: 小時候曾聽一個很有智慧的人說過,若為英文字武編一個數字,A是1、B是2、C是3…如此類推,到Z是26,再加上世人的價值觀都認為100分是好,那麼那個英文單詞,是一百分的呢? 奧巴馬常說:Change(改變)”,不過”Change”這個字只得38分,這也不無道理,沒人保證改變一定是好的,改變,也可以把好的、有價值的拆毀,變出一些不倫不類的實體。那麼,”Correction”(改正)吧,”Correction”有120分,100分都做不到,談何120分?於是,原來”Attitude”(態度)這個字,剛好100分。態度很多時後從心而發,尤其是當你覺得你要去幫助人的時後,你不能拿出好的態度,再美麗的言詞,再漂亮的工作,受眾肯定感受得到,拿出好的態度做義工,絕對是助人者與受助者一次心靈的對焦,你希望從這次互動中,獲得些什麼?你希望幫下人啦,因為他們比我缺乏,嗯,這是基礎初階班應有的狀態,進階班的,會希望從這次互動中,取得一點心靈慰藉,正所謂「從受眾那兒學些東西」,但筆者見過最高階的是,成為了他/她們的同行者,在過程中沒有幫與被幫的角色,無需突顯任何人的強與弱,很自然的,你會補足他/她的不足,過程中沒有勉強的。當然,這沒一定的時間,或接受過什麼訓練可以達到,講求的,是你用什麼態度漢代你這義工的作用。第一次去到一些康復服務機構,做得不好,是正常的,什麼都不懂,也是正常的,不過一群有特別需要的人,更會感受到你的態度,是敷衍、是故弄玄虛還是積極的,代入他們的感受去找解決辦法?態度,決定着你的高度,無論你想做好什麼事,讀書、義工、興趣,若想繼續攀得更高,先調整你的態度吧!
Behavior(行為),除了有好的心態,能讓無論感性理性的人都能接觸到的,當然是把想法實踐出來,因為想法,可能是建基於理想條件下假設出來的,然而,通過行動上的實踐,我們知道想法是否適合受眾,更重要的,是驗證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協助某些人/做某些事;很多人,大學讀了第1年就轉系,別人看來這些是「失敗者」,然而,筆者認為他們沒有失敗,起碼,他們願意付諸行動,用盡努力考上某個學系,以行動驗證過自己的想法,也以行動去盡快改正過來,好過好些人,從來不付出努力,中日只在抱怨自己有何不利條件引致他/她不能實踐他/她的「鴻圖偉略」,甚至有些組織,經常以決這些欠那些來騎劫政府、傳媒和市民,而對於這些行為,政府受樂,市民支持,但這些行為卻不構成犯罪,因此,在我們做出某些行為之前,要分析清楚,做了,會不會對自己和別人都有不良影響呢? 若可能有,也就不做算了,除非,你的心態,只是希望講求「心安理得」。
Continuity(持續性),近年打開報章,什麼交流團、學習團、扶貧探訪團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筆者起初也覺得,讓青少年從不同的元素以及角度學習,以真實環境體驗,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久而久之,聽回一些分享,自己也親身體驗之後,不禁發出一些疑問,首先,那些什麼扶貧探訪,請問是誰給你錢去扶貧,是你去扶貧,還是政府去扶貧? 好吧,就當第一次是引起你的關注吧,那麼,會有第二、第三甚至第四次嗎?這群年青人,會持續關注身處貧困地區的人的需要嗎?還是今年去了貴州不夠窮,明年去個雲南看看會不會更窮一點,讓學生哭哭提提一番話說回來,義工們來這裡實習,不過三個禮拜的事,認真也好,敷衍也好,平常心也好,其實不難過的,重點是能否引發你持續投入義工行列,甚至持續的去關懷某些社群,健健康康一個嬰兒甚至小朋友,固然容易令你覺得他們可愛,很想接近多些,難聽一點,老弱傷殘,要勞心勞力的,當然不易討人喜歡,然而,你當初投入義工行列,其中一個考慮的因素,不就是幫人和學一點東西嗎?那麼,筆者就告訴他們,甚至各家長,慫恿你的子女去做義工,別期望機構內的人會教到你的子女什麼,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訓練你的耐性與堅持,以及接受一些不可愛的人與事。筆者甚至機構從來不強求任何人留低繼續幫手,只希望他們繼續投身義工行列,找到了一群他們希望同行的對象,由被關顧的小羊,將來可以做一個好的牧羊人。
對於每件事,筆者從不認為起步容易就是好,反而更認為困難的起點,會更考驗你,思想這個選擇或決定是否適合自己,加上機構的概念,是希望從人出發,因此,每年,我們都期望他們從關心人起步,或許他們都期望有些很實務的事情,不過,實在一點來看,3個禮拜可以做到些什麼,筆者自12年起,對一個多重障礙的身障者進行訓練,等了3年,她才跨進了一小步,然而,這一小步,感動了團隊內的所有人,對於這個服務使用者,你可以選擇完全放棄的態度,也可以選擇不揪不睬的態度,同時你也可選擇不斷鼓勵期望她進步,行為上,你可以選擇不讓她接受訓練,反正也沒大進步,但你也可以構思一些適合她獨有的訓練方法,時間上,你可以給自己和她半年時間,去到那裡就停在那裡,甚至覺得不好玩,很悶就不玩,然而,你也可以等這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出現的這一小步的進步,而且,更要接受的是,可能這一小步之後,因為其他人的影響,他/她反而會反過來退後兩大步。
筆者很少勸導甚至訓話義工們,因為有前輩說,沒收錢的不能要求太多,不然他們沒興趣就不幹了,然而,上述例子提醒了我,提早讓無心的人離開,讓有心的人加入,或許會有更多更多的人,可以跨出這一小步,與他們分享了ABC,不知九月之後,我能否再見到他們,但願這ABC,無論在他們的學業、做人、做事等方面都有一些幫助。當日講稿的最後一句是這樣的:「我教不到你們些什麼,也不是你們生命中特別的人,更不敢幻想將來你們名成利就之後會關照我,但願將來在街上遇見,你可以跟我打個招呼,某天你見到我很黴爛之時,給我送上一碗牛腩面就好!」
p.s: 現在似乎有點難習慣上班見不到他們,看來,這三個禮拜,我也經歷了一次難忘的「愛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