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化爐位處的氹仔北安,一直是人煙稀少的工業區。但將來集住宅、學校、安老院舍等社會設施於一身的新城E1區,不但島上設有大型的地下污水廠,在250米以外,還有焚化爐及危險品處理中心。
雖然工務局強調,經專家評估,焚化爐對E區的居住環境並無影響,但翻查資料發現,這份環評報告無論是人口、垃圾量增長,還是測量懸浮微粒的標準都明顯落後。在記者再三追問下,原來當局並未把將來焚化爐有擴建的必要計算在內,而且污染物測量評估仍然是以PM10,而非最新的標準PM2.5計算。
2014年,澳門平均每天運往焚化爐的固體廢棄物有1240公噸,較2013年勁升至少3成,已佔焚化爐每日最高處理量(1700多萬公噸) 超過7成。根據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為新城所做的環評報告 (p.86 http://goo.gl/c28kAq ),估計到2020年焚化爐尚可應付垃圾量,但當局應預留土地處理固體廢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澳門人口增長遠超預期,環評報告所引用的人口數據明顯滯後,到2031年澳門人口依然是73.41萬(P.74)。跟早前政研室公佈,2025年澳門人口達75萬,有明顯的落差。垃圾量跟人口和旅客增長成正比,澳門所謂的「循環再造、源頭減廢」措施一直是官方的誑話,只增不減,意味焚化爐有可能提前飽和。
在記者追問下,工務局透露,一旦焚化爐飽和,目前理想的方案是擴建現有的焚化爐和危險品中心。但出席記者會的中規院深圳分院高級工程師蔣國翔坦言,他們的評估結果,認為250米是安全範圍,只是建基於焚化爐的現有規模,因當局並未提出要擴建。至於為何只是用PM10的舊標準來評估尾氣污染源,他亦直言,從澳門官方獲得的數據只有PM10,沒有PM2.5。意味這份報告根本未能反映將來新城E區建成後,居民所面對的污染狀況,焚燒垃圾的臭味及有害物質,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安全標準。
根據該份環評報告,即使以PM10的標準和焚化爐現有規模做估算,新城E1區的建築高度和開發密度也必須控制,增加東南向的通風廊道,才能降低附近兩大城市廢物處理設施( 焚化爐和污水廠) 產生的污染物滯留時間,確保住宅區的污染物濃度不超標。
新城最後兩場公聽會
8/15 (明) 8/ 22 下午三點 黑沙環綜合服務大樓 ( 中葡職中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