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澳門150年 東望洋的守望者

028 出賣我地 紙本月刊

文:李遠昇、梁惠施、葉瑋玟(實習記者)

網址:https://aamacau.com/?p=21020

時間:2015年08月14日 11:11

穿過橋礅,摩打減速發出噠噠噠的聲響,隨著海浪的節奏,一晃一晃的,客船緩緩駛進港口。客人急不及待的湧上前準備逃離船艙,也有人凝視著玻璃外那超現實的場景,土豪金色的龐然大物、火紅的太陽標誌,還有靠岸處一排排植入的歐式小屋,自遠漸近。

東望洋燈塔一閃一閃的亮光,變弱了,逐漸被沿岸新建高樓及賭場的不夜天蓋過光芒。但這座建於清同治三年 (1864年) 華南地區最古老的燈塔依然是澳門象徵,其所在座標,正是澳門在世界地圖上所在位置。

Screen Shot 2015-08-14 at 11.47.01

燈塔守護人

以往在燈塔上能夠俯瞰整個澳門,珠江口亦盡收眼底,昔日的景致如今已經不復再。「無論任何變遷,我們的使命都要確保東望洋燈塔每夜如常亮起!」在時代巨輪下,船隻已經有先進的雷達導航,但一班守護人依然風雨不改、日覆一日的堅守崗位,令燈塔繼續指引夜航歸家的人們,百多年來從不間斷。

守護燈塔二十多年、在2012年獲特區政府頒授「勞績勳章」的何伯已在去年退休,功成身退。現在接手的一等海事人員林嘉華一生亦與海為伴,年青時是船上駕駛。燈塔管理員的工作比想像中繁複得多,需要三位人員輪流打理。每天早上七時多返抵燈塔準備升旗,再爬上窄窄的迴旋樓,在徹夜開燈的高溫下為射燈省銅抹油,做恆常的清潔和檢查,一做便是兩小時。在朝八晚六的工作以外,每月更有十天要在家中待命準備應付突發狀況。早前颱風「燦鴻」襲澳,便要晚上從家中趕回來掛起一號風球的颱風訊號。一家大細到外地遊玩,如果撞期就肯定無份,但當得知女兒自豪地告訴朋友平日掛起風球的正是父親,林嘉華臉上自然流出了滿足的笑容。

吳華德指70年代以前需每6小時派人上鏈確保燈塔正常運轉。

吳華德指70年代以前需每6小時派人上鏈確保燈塔正常運轉。

百年不斷的燈火

一百五十年前,東望洋燈塔只是靠一盞火水燈發光。1874年燈塔因風暴受損,經重修後在1910年重新啟用,轉為電氣化運作,射程可達十六海浬。但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改用電動摩打前,燈塔還是要靠人手每六小時替齒輪組件上鏈維持運轉。「最開心都係1975年轉用電動摩打,個個都拍哂手掌!」海事及水務局航標中心職務主管吳華德說,即使現時射燈已有自動定時開關,但為穩陣起見,晚上仍然要有人當值,「你永遠不會知道機器何時失靈、燈膽何時會壞,所以都要人手應付一切意外。」

颱風天或吹黑球,工作人員都要趕回來掛起訊號標。

颱風天或吹黑球,工作人員都要趕回來掛起訊號標。

海事及水務局每年都會在特定時間開放燈塔內部讓公眾參觀。

海事及水務局每年都會在特定時間開放燈塔內部讓公眾參觀。

不只是懷舊

除了導航,「掛風球」亦是東望洋燈塔另一項重要又古老的功能。環顧周邊地區,澳門是碩果僅存仍然用人手懸掛颱風訊號的地方。「最頭痛就是黑球(強烈季候風信號),永遠無法事先得知幾時來,一收到通知就要半小時內趕返來掛!」被問到為何現今通訊科技發達仍要人手在風雨交加底下「掛風球」,吳華德說,從電視或者電話確實可以更快得知颱風消息,在本地人眼中這可能是保留傳統或者是歷史城區景觀的一個賣點,但燈塔對外仍然發揮實際作用,不排除有船隻或者語言不通的航行者要靠射燈及傳統颱風訊號來識別航行和天氣狀況。

水晶之眼

吳華德指不論世界各地,燈塔都具有特別的代表性,對未曾來過澳門的海外船隻而言,燈塔就是唯一的指引;而對日夜出海執行任務的海事人員而言,當返航時在漆黑的海上看到東望洋燈塔的燈光更是「一望就有返到屋企的感覺」,有著大眾所無法感受的特別情感。

東望洋燈塔還有一個非常矜貴之處,原來在頂層照射距離達十六海浬的水晶射燈,現時全球只得兩盞,製造的工廠早已停產,亦無替補配件留下,只能靠海事人員每天清潔、悉心檢查和保養,才能繼續綻放光芒。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這盞過百年的水晶射燈全球只剩下兩盞。

這盞過百年的水晶射燈全球只剩下兩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