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匡:BC區應按原定規劃發展

028 出賣我地 紙本月刊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21032

時間:2015年08月14日 11:11

WP_20150514_13_37_23_Pro

新城5幅土地的規劃和分功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去年一個政治決定令A區人口激增,對整個新城佈局的改變可說是牽一髮動全身,如今最新也是最後一次諮詢有不少地方脫離了原來的軌跡。

早年已提出新城人口不應超過13萬, 城規委員楊道匡一直認為新城不應實施高強度開發, 以常住人口計,目前澳門每平方公里達到20,900人,如加上平均每天8萬多的遊客,人口密度更高達23,000人。與鄰近城市比較,澳門是香港的3.4倍,更超逾珠海20倍。新城的一大作用是「稀釋人口密度」,首要緩解公共設施不足,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平衡各區發展,也要為人口增長做好準備。他憂慮,新城要承載的功能很多,目前有多少土地用於公共建設,有多少預留給經濟發展,各區產業定位都尚未明確。

楊道匡

楊道匡

中途倉不宜設人工島

以A區為例公屋加至2萬8,人口激增6成,住宅用地只加了5%,商業區減至3.5%,原來設於島上的污水廠及中途倉也要搬至E區及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但這又衍生不少問題。楊道匡直言不主張中途倉遷至人工島(澳門口岸管理區佔地71.6公頃,約佔全島三分一) ,作為港珠澳大橋的落腳點、重要的門戶區,我們讓旅客看到的第一印象應是開闊的空間,有廣場、標誌性建築,除了引橋、口岸大樓、交通樞紐、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還應有商務配套,或者碼頭連接新城各區,紓緩陸路交通。當局應吸取關閘空間不足的經驗,無論是空間佈局、功能定位,抑或安全度,慎重考慮中途倉及其他厭惡性設施的選址。

B區應按原定位發展

反覆強調新城填海地的功能調整要全盤考慮,楊道匡指出,從第一、第二階段諮詢已非常明確,新城B區從科學館、漁人碼頭到旅遊塔應有闊寬的綠道連貫,就像新加坡的水岸碼頭步道一樣,有舒適的步行環境連接各區。至於現時工務局建議的住宅用地,楊道匡認為還是按原方案,用作濱水公園、旅遊文化設施,保留開闊綠地較好,「澳門不缺建築物,缺的是真正休閒空間,澳門要建世界級旅遊休閒城市的定位其實好清晰。」他又指,旅遊塔一帶雖然臨近海邊,環境優越,但周邊缺乏文化內涵及商業配套功能。遊客往往是觀光完畢就會離開,沒有更多元素吸引停留和消費,規劃構想一定要講求和周邊地段協調發展,形成規模效應。

楊道匡認為功能待定的C區應預留用作產業多元化發展。

楊道匡認為功能待定的C區應預留用作產業多元化發展。

預留產業用地

要考慮長遠發展,新城必須預留土地,不可以一開始就用到盡。楊道匡指出,A區面積最大,位置優越,其實很適合多元產業發展。現在商業用地大幅減少,只能希望減產業用地、不減產業空間,發展一些佔地少但效益高的產業,例如文創的版權、藝術品交易和總部經濟等。新城C區可作為一個迴旋的空間,根據之前的諮詢,C區功能待定,主要視乎對岸橫琴發展再調整定位,可作為產業多元化的預留土地。

開拓水上交通

至於新舊城之間的交通接駁壓力,楊道匡認為新城有條件用水上交通連接各區,首先E區近北安有現成碼頭,其他區要設也不難,各島之間的距離不遠,大可傚法曼谷內河用水上巴士通行,既便捷亦可紓緩陸路交通壓力。被問到第四跨海通道方案,他認為橋或隧道都可以再論證,他更傾向透過後加工程將友誼大橋橋面擴闊,增至雙向八線行車。如果要等隧道,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