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都的可能:青年不是只得兩種人

IMG_1613

市民 馬小姐:雖然我是第一次來聽這構想,但政府對「文化」的想像其實很薄弱,聽起來似乎現在澳門的青少年只有兩種,一是去做運動的,一是去很漂亮、開大冷氣的文創場所參與「文化」,好像只有這兩種,沒有其他。

但對青少年來說,真正的「文化」是甚麼?又或者,假如我是一個對文化有興趣的青少年,要跨過的門檻是甚麼?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如果又建一些很大型的藝術中心、表演場地,這些設施具有很大的排他性。到最後重建愛都可以有幾大程度的活化?又或者活化了甚麼?現在澳門很多文化設施都是這樣,會經過但敬而遠之,可能覺得好貴,這樣會否在排除其他的文化?那些較低成本的、不是想像中的「文創」又可以在何處安身?例如一些二手市集、駐村形式的、露天的排演場地等也沒有,甚至一些光是年青人坐係度Hea,賣下野乜都得既,其實是不是「文化」呢?

現在所說的「文化」,只是一種很貴的「文化」,所以希望大家想想青少年需要甚麼文化時,不要只是想像他們是一班很有錢或者只是來做運動的青少年。

【諮詢不是另一場「吳陳比武」】

市民 原先生:從報章看到,可能很多團體對愛都再利用有不同意見和需求。你們說會收集意見,我關注最後會如何分析這些數據?我擔心最後會否是「數人頭」來決定?其實市民的需要可能不是這樣。

這次收集意見的文本,似乎缺少了一些人口背景的資料,為何這些重要?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界別、年代、甚至性別的人,可能對愛都再利用有不同意見,當中可能有些共通點。如果知道一些次團體的需要,官方有無辦法找到共通點?

我不希望這次諮詢變成另一場「吳陳比武」,那一場某些團體講得好、很有道理,我就給他們高點分數,但最後結果又難免令某些團體很失落,或者得罪某些團體。其實做諮詢不是希望分化、撕裂社會,不同團體有不同需求,有無辦法找到他們的共通點呢?但我們看這文本,不知道收集這些數據或意見最後要如何處理,如果沒有這些資料,部門再做技術分析可能會很困難。

( 8/2 愛都公聽會發言節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