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月作史,鏡花為注──評《1699.桃花扇》

戲游花間 藝文爛鬼樓

文:紀慧玲(「第廿六屆澳門藝術節」特約藝評人,台灣)

網址:https://aamacau.com/?p=18332

時間:2015年06月9日 10:10

《1699.桃花扇》劇照(相片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提供)

《1699.桃花扇》劇照(相片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提供)

《桃花扇》是清初傳奇劇作家孔尚任大作,清初傳奇劇本賡續前朝,名篇傳世盛演不墜,其中「南洪北孔」:洪昇《長生殿》與孔尚任《桃花扇》一向並提,蔚為雙雄,也曾紅遍氍毹。兩戲皆開展史詩宏闊格局,惟搬演至後代,全本傳奇退位,《長生殿》餘留折子戲齣遠多於《桃花扇》,後者僅〈題畫〉、〈卻籨〉偶有搬演,餘皆不傳;但以李香君為人物核心改編為電影、話劇的作品則迎頭趕上,或因李香君志節高尚,易於傳述為富有民族主義節操人文形象所致。《桃花扇》全本罕出,江蘇省崑劇院於2005年排演《1699.桃花扇》,如何究臻全貌,敷演傳奇,自是值得一觀。

2005年迄今已逾十載,今日才得見容貌,不免心虛。而溯及既往,察覺彼時正值大陸文化部「舞台藝術精品工程」(2002年啟動)大吹大擂之際,耗資概以數百萬圓計,《1699.桃花扇》躬逢其盛,規模也不遑多讓。同時,崑曲於200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中港台三地崑曲熱一時揄揚,互有表率,並以全本競出最為奇觀,先有台灣企業家陳啟德出資,蘇州崑劇院製作,中生代演員趙承林、王芳主演《長生殿》,敦聘崑曲耆宿顧篤璜考據、拍板落定,上中下三本《長生殿》於20042月台灣首演,五十折刪選二十七折,只刪不改,曲文幾全數保留;緊接其後,白先勇製作、香港資金掖助的「青春版」《牡丹亭》,精挑蘇州崑劇院青年演員俞玖林、沈豐英挑梁,南崑張繼青、浙崑汪世瑜兩位名家手把手嚴教細磨,同樣只刪不改,五十五折擇二十九折,上中下全本於20044月於台灣首演,鋒頭更勝《長生殿》。若再推及更早,1997年旅美華人導演陳士爭為上海崑劇團排演《牡丹亭》全本五十五折,毫無刪節,堪稱奇絕,而上崑於1999年再邀跨界導演郭小男、泉州才子王仁杰合作編排三晚三十五折《牡丹亭》,都讓全本傳奇一時風氣偃然。

回顧彼時風風火火,崑曲「神品」所以熱絡,原因不僅在其享文化遺產名實位階,更因愛崑人士皆文仕雅紳,品味卓絕,一旦涉入製作,講究氣韻、美感高標準,復以崑曲傳承封閉且嚴謹,表演方面容不得苟且,全中國五大崑班個個面面相覷,動見觀瞻之故。港台、上海紛紛投入新製作,江蘇省崑劇院不落人後,2005年邀請知名導演田沁鑫跨界執導《桃花扇》,田沁鑫以《1699.桃花扇》為名,追溯孔尚任完成此作年份,以提示觀眾逆旅四百年時空,回頭品賞崑傳奇案頭、舞台皆風華鼎盛舊好時光。

只是,《1699.桃花扇》不做全本復元,況味又是不同。論《桃花扇》關鍵年份,或許還有一筆,正如劇作家在開篇〈先聲〉借老贊禮之口說出的,全劇主旨係「借離合之情,寓興亡之感」,借文人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愛情故事為線引,實則描繪的是南明王朝最後十數年光景,藉以點醒後人思量反省、寄取教訓,「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不獨令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矣。」(孔尚任〈桃花扇小引〉)明正朔從崇禎帝縊於煤山(1644年)至永曆帝卒(1662年),其間分崩離析,權臣軍領各擁其主,苟延殘喘十數年,史稱南明,孔尚任在《桃花扇》鋪排的正劇(共四十齣,不計首尾二齣)時間序皆標明於齣目下方,從崇禎亡歿前夕(癸未二月)寫起,至史可法投江殉國(乙酉五月)、侯李入觀(乙酉七月)止,嚴格緊扣史實,而只寫1643年至1645年短短兩年時空,實見微知著,南明覆滅從黨爭餘緒、君臣昏庸自私、知識分子軟弱無力都可洞見一番。末世亂象,距劇作家寫作已近半世紀,1699年清初政局海晏河清與1645年明末世局濁浪濤濤旨趣不同,或許就這差別,讓我們領略了改編作者田沁鑫想的「復舊」,根本指向不同方向。

香港評論人秋盈說的對,「創作人員注重的是如何重現中國古典戲劇的舞台和表演形態,而不是由戲文內容主導的表演方式」【1】,意即,《1699.桃花扇》意在表彰崑曲之美,並非著重《桃花扇》原典的重詮。創作者對原著四十二齣採「拼貼邊角,修補一新」策略,如何將舞台殘篇補綴為一整晚戲,讓情節連貫,有始有終,套用田沁鑫受訪文字表述,她處理劇本並非直線刪減,以保留完整齣目為前提,而是習慣「插來敘去」,前後挪接、大小場次拼合。對比原著,在全齣六場戲裡,第一場戲保留〈試一齣先聲〉、〈第五齣訪翠〉,鋪排《桃花扇》本事及侯李相遇過程,再利用〈第六齣眠香〉侯贈李香扇一節,將侯李合枕後贈扇挪前作兩人定情之物,凸顯「扇」的形象。第二場將〈第六齣眠香〉、〈第七齣卻籨〉與前〈第四齣偵戲〉齣目融合,鋪排李香君烈性退阮大鋮妝籨,再出贊禮敘明李自成已攻逼南京。緊接著,政爭接踵而至,左良玉出場〈第九齣撫兵〉,跳回〈第八齣鬧榭〉復社文人與阮大鋮扁舟相逢互斥,接〈第十三齣哭主〉遙拜崇禎群戲,喻國體崩解;第四場來至侯李分離〈第十二齣辭院〉,馬士英、阮大鋮擁福王即位〈第十六齣設朝〉、李侯遭陷〈第十七齣拒媒〉,李香君守貞〈第二十二齣守樓〉、〈第二十三齣寄扇〉。最後,侯方域回尋香君不遇〈第二十齣題畫〉,史可法〈第三十八齣沈江〉悲壯殉國,南明氣勢將盡,侯李重逢於棲霞道觀,悟「國在那裡,家在那裡,君在那裡,父在那裡?偏是這點花月情根,割他不斷麼?」雙雙修真學道去〈第四十齣入道〉結束。

綜觀全劇,以三小時篇幅,田沁鑫裁接原著仍以侯李情節為主,旁敘於明末政局演變,馬士英、阮大鋮、復社文人、與邊關各將領間的政事風雲,僅能提點一二。摘取齣目也非全齣呈現,只能掇取曲牌一二,口白也是擇其精要,但求說述流暢,表敘人物精簡扼要。回歸原劇,侯李愛情篇幅占十五齣,餘二十五齣皆為史事,兩線交織,彼此並未完全依合,加上政局人物紛來遝去,如何將興亡之感提煉於離合之情之上,原也是不易。田沁鑫為掌握歷史背景,加重了贊禮同時扮演說書人角色的方法,讓全劇首先建立一個全知的敘事觀點,此外,舞台設計上舞台採卷軸意象,樂席隱約可見,或有影像流動寓意時間消蝕;主舞台做四方框架,邊長向中央凝縮,形成遠觀的透視感;舞台地板光可鑑人,平靜如同書帖;而一開場人物一一出列,列班兩廂,隨後亦隨時進出入坐,彷彿觀視著角色自我參與演出的一齣戲……。如此遙觀、全知、疏離手法,或許就是導演面對《桃花扇》題旨的選擇:以鏡花水月般的旁觀情感,看待前朝末世風雲;不以歷史劇雄渾設色為要,而以文仕風流、悲離歡合疏淡情致為主。說書人屢屢出場,占去戲幅時間一二,人物出場裙裾搖擺,又占去焦點;舞台焦點除了卷軸、邊廂,還有一座紅框小舞台,由檢場人員推來移去,這座台中台除了做為李香君媚香樓住所之外,餘皆無用武之地,反而占去不少空間,影響左良玉、史可法出場武將排列位置與走位。李侯情事雖為主線,但兩人對手戲皆未曾推至觀眾近距離,眠香、卻籨拘泥於紅框小台,分別一景兩人遙遠隔望,不曾衣袂交纏。而阮大鋮、馬士英出場皆位於邊角,如跳梁小丑,分量銳減。凡此,都讓《1699.桃花扇》宛如畫冊卷幅,雖述侯李悲歡離合,美則美矣,與其他才子佳人故事相異卻不大,徒辜負了大時代背景。

田沁鑫選擇崑曲疏淡情致,捨歷史劇渾重風格,興亡之感因此流離失所,僅做妝點而已。然崑曲之美也非視覺畫面而已,戲曲之精華仍在唱唸做表,需通過人物與表演形塑風格。孔尚任一本藝術家執性,曾於〈桃花扇凡例〉揭明「每齣脈絡聯貫,不可更移,不可減少。非如舊劇,東拽西牽,便湊一齣。」然時移事往,今人如何重詮《桃花扇》必有主見。《桃花扇》批權奸餘孽讓三百年帝基不存,也諷滿城士紳,醉生夢死,尋花問柳,何曾救亡圖存,《1699.桃花扇》正是少了這股批判力道。想及此,2005年迄今,中國躍居全球領袖國家之列,國力當紅,飛黃騰達運勢氛圍下,豈有敗亡末世之感可染?創作者面對《桃花扇》歷史警鐘,仍不若風月丰姿、陽春白雪美感有感,甚至點綴娛樂更為重要,比如〈拒媒〉一場楊龍友勸鴇母李貞娘替嫁,如此滑稽荒唐,保留此場景,又無法多做李貞娘日後同樣飄零解釋,另一面反襯復社文人進退為難之況也難以言申,侯等民間清流之士聲音與立場無從顯揚,創作者同為文人睹舊事而無反躬唏噓之嘆,感觸之餘亦可理解。

1699.桃花扇》亦以青春版號召,當年多位青年演員同飾男女主角,今次已確立由扮相、嗓音皆出眾的施夏明(飾侯方域)、單雯(飾李香君)擔綱。施夏明、單雯後於2012年由陳啟德再次投資重排湯顯祖《南柯夢》上下本(20122月台灣首演)亦挑梁搭檔,兩人情態、聲線皆符合期待,是江蘇省崑劇院足堪扛鼎的接班人。愈發成熟後,此回看《1699.桃花扇》,兩人雖在尾聲前才有大段唱段,聲色情態仍令人動容,施夏明尤令人屏氣凝神,豎耳傾聽,水磨腔講究抑平圓滑,中低音域、大小嗓並用表現聲情,運氣、吐字、閉合、拖腔都比京劇高腔更難使喚,施夏明傳情達意儼然,字句入耳,掛足了韻,表現更上層樓。讓人非常期待明年該團排演《西樓記》,施夏明必然更有可觀之處。

註釋【1】秋盈〈重看1699.桃花扇〉,國際演藝家評論協會(香港分會)IATC HongKong網上評論「藝術節即時評論」,http://www.iatc.com.hk/?a=doc&id=66059,查閱時間2015/06/03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觀演場次:201551619:30
演出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演出團體: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