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一看澳門青年政治參與的瓶頸

_MG_8452

二○一○年,三名澳門居民首次發起以青年訴求為主的「五一遊行」,並成功吸引三百多人參加後,青年的政治參與便開始為社會關注。五年過去,二○一五年的青年遊行隊伍卻只有寥寥數十。有人認為澳門青年政治參與熱情再次回到原點,事實又果真如此?我看未必。

今年的五一青年遊行之所以人數凋零,其原因不在於本地年青人的政治參與熱情降低,而是本次遊行未有清晰表達遊行訴求、目標及後續行動。發起團體「青年動力」為五一遊行開設的FB活動專頁中,曾有人質疑是次遊行的主題會否過於「離地」,主辦方聲稱遊行只是開始卻未有同時公佈後續行動。一次社會行動如果未能清晰表達訴求及行動,又如何教人參與其中?另外,在遊行事前的文宣上,主辦方除在網上發佈訊息及透過網上群組宣傳外,就只有在公共行政大樓外的一次「國情左與右」街頭書展的活動。如果要喚醒市民反對洗腦教育,如此的宣傳顯然不足。說到底,教育是家長們最關注一大政策,然而宣傳之地卻依然以年青人為主。既然在宣傳及行動上都未能配合,人數寥寥實屬正常。

遊行參加人數少,往往焦點就會轉移到政府歌舞昇平的活動上。近年政府每每在五一、回歸日主辦大型娛樂活動( 俗稱「維穩Show)。雖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然而影響又似乎未達維穩級別。因為參加者多為追星一族,除了滿口「我討厭政治」之外就再無其他。綜觀而言,五年時間冉冉過去,在多次社會運動中,澳門年青人的參與度只有不斷增加而非減少,但普遍參與依然不足。

回頭看首次五一青年遊行之前,澳門年青人的政治參與往往停留在網絡討論區,鍵盤上發功,又或者參與個別社團卻苦無機會領導一場社會運動。二○一○年後,青年走上街頭獨立發聲才真正打開了一個缺口。隨著社交網站的發達,討論時政的門檻、社會行動的成本日漸降低,之後類似的網上動員模式不斷有人仿傚,蔚然成風。二○一一年由網民發起,投訴澳門最大網絡供應商網速慢、收費貴的「仆街」行動,參與人數雖然不過幾十,但議題一矢中的,加上青年唔錫身「仆街」抗議,行動模式與當時正熱的「仆街」潮流文化相呼應,成功吸引媒體的鎂光燈,在社會獲得不錯的迴響。

既然年青人參與政治的門檻已日漸下降,何以本人又提到普遍參與不足?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就是與學校及家庭教育有關,年青人未能意識到政治在生活中的角色,在此不再贅述。其二就是目前組織和真正出來參加社會行動的人都是同一批人有關。不好聽的,就是「一人分飾兩角」,既是參與者,又是組織者。雖然近年參與組織的人較過往以倍數增加,但往往都是加入既有的團體之中,未見有新的團體出現,在議題和行動模式上帶來創新和活力。如此下去,青年政治參與會因依循既往行動模式而變得僵化,不利吸納年青新血(參見香港傳統泛民主派及學聯)。

要激發本地青年政治參與的熱情,除了需要政府「配合」令更多人意識到現況有多糟糕,新生組織如何引導和啟蒙,在地區工作上令市民認識「政治」的影響無遠弗屆,便成為重中之重。社運組織必須反思目前社運的動員模式、議員題設定,以後遊行過去政策的長期跟進,以突破目前的瓶頸。否則,好不容易建立的青年參與政治新風,隨時會「始於五一,終於五一」。

donation-ad
當年「仆街」網民抗議澳門網絡服務落後,青年政治參與創意無限。

當年「仆街」網民抗議澳門網絡服務落後,青年政治參與創意無限。

2012年網民在世界電訊日發起快閃「仆街」行動。

2012年網民在世界電訊日發起快閃「仆街」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