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即是指有天生的學習障礙,比平常人學得慢或學得差。但奇怪的是,我教過一些被判定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他們來的時候學習分數確實不太好,但學習能力並不差,教他們並不特別吃力,之後成績也有明顯的進步。即是說他們同其他讀書不得法或未努力的小朋友其實沒甚麼分別。那麼,他們之所以被判定為有學習障礙,是真的因為他們天生有問題還是我們的教育失敗了,郤把它未能教好的學生統統當成天生有問題?
這兩者之間有很大差別。前者是天生的問題,無法改變,而後者是我們的教育失敗了,應該去改善它而不是把責任推給學生的天資。如果把問題根源錯誤地定位,會把正常的學生當成特殊,大家也不會去正視教育質量的問題。一旦學生被無辜的貼上了這個”有問題”的標籤,這會反過來扭曲他們自己以及家長和老師心中的形像,嚴重影響他們、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的期望。
為甚麼期望這麼重要?以前有個哈佛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很著名的實驗:他在學年開始時去為一班學生做了一個所謂”智力發展速度”的測驗(實際上是一個標準的IQ測試),並從中隨機抽一些名字出來,告訴老師這些學生是測驗中取得最高分的學生,因此將會在智力上有特別快速的發展。學年結束時他再去做同一個IQ測試,發現這些被標籤為快速發展的學生同其餘學生相比真的在分數有明顯的進步。這些學生只是隨機抽出來的,為甚麼會比其他學生進步得快?是因為他們自己和老師對他們有高的期望。同理,如果個人和社會對自己的期望低,他的表現也會低。因此,如果一個無問題的學生被標籤成”有問題”,這種標籤效應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令學生的學習表現下降,再反過更令自己和他人相信他有學習障礙,形成惡性循環。
我不排除有學生會有先天的學習障礙,但令我擔憂的是以我遇見過的個案之中有很高比率從我的判斷是不正確的。而我的判斷依據是甚麼?首先,雖然我有教育碩士學位和相當的教學經驗,但那時之前我從未曾接觸過這類學生,而也沒有接受過這方面的培訓,所以我的判斷是從一個教正常學生的教學人員的角度作出的。第二,我所創立的學習中心的教學理念同傳統學校或補習社不同:我們可以看到學生的潛質,並協助他們發揮其潛質。我們的教學方法是一對一的(因此我對每個學生都相當了解),內容比學生現有的程度稍高但不會過高,令學生在努力、克服困難和成功中進步,之後又再提高,形成積極的循環,在過程中提高學生對自己的形像和期望。因此,我們不會強逼學生做甚麼事,學生幾時來、幾時走、幾時累了要休息由自己決定(事實上我大部份學生都非常勤力,往往要我主動建議他們小睡休息,因為太累也學不好)。
在這個教學的軟環境中,我先後教過3個被認為是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其中2個被認為有多動症。開始時我也是抱著一種嘗試,看看可以幫多少就幫多少,但接手之後並未發現他們同其他學生有甚麼不同。反之,有一個是很聰明的,也不見得多動,唯一”多動”的是不想做抄寫類功課(如抄英文或中文)時玩筆盒間尺等等,做那些他喜歡的和有挑戰性的數學就完全無問題!以這個個案來說,所謂”多動”只是他聰明,不想做悶的工作,對自己也未有足夠的控制力去逼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可憐的是,他因為被判定為多動就要經常吃藥,令自己變得很累…
另外兩個則在數學或科學有點困難,但不比我見過的其他正常的學生更差。而且,事實已證明只要他們願意努力去練習,也一樣可以達標,而教他們也不特別吃力(如果他們願意學的話)。與其說他們的困難在於數學或科學,不如說在於要學習勇敢地面對和多做恰當的練習。此外,其中一個現在只是初一,但英文程度已非常好,尤其是口語,基本上已是外國人一樣了,讀寫英文的程度相信比澳門一般的大學生還高(英文中學升上去的除外)!
天生的學習障礙是有的,但是不是所有被判定為有天生學習障礙的都是事實?為甚麼我教過的3個個案都不是?他們的進步和達標不可能是假的,我同他們和其他正常學生的長時間互動給我的了解也不可能是假的。如果只是學習表現欠佳,有問題的是學生,還是需要檢討我們的教學方法和理念?無辜孩子誰去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