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城市隨便走走,都會看到「現代主義」的建築。
你住進某個城市,不代表你就了解這個城市,所以就有了這份《摩登的線條──澳門現代建築文化地圖》的出品。風靡一時的「現代主義」建築曾在澳門大行其道,那是一種劃時代的設計風格,發現原來我們也曾站過在時代的尖端。要把她們再呈現,讓眼球重新找回昔日的溫度,先從文字說起。
「現代主義」風格流行於二十世紀初,拼命擺脫舊有的規則、過多而無用的裝飾。有天我在展覽中看到一張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的澳門地圖:手繪、美,特別讓我注意到的是它圖面上的字,不論是中文或葡文,都是手寫字──那時沒有電腦的快速,沒有套用的字型,無論是出版物、街邊小販的菜單以及招牌等等,都是油漆師傅的作品,可以是各種寫法,根據心情書寫結構,線條落筆流露自然,這不單是因為老舊所散發的溫度,而是一種特別的神態,簡單講就是一般人「好有感覺啊」的那種感覺。就是跟著這感覺去寫《摩》的標準字,沒有什麼概念、原因,就是想寫成這樣,中文這方塊字好玩的地方,就是筆劃不一定寫對,也可以看得懂。
地圖的主角還是建築物,本來定位就是張通俗讀物,不是施工圖,基本的四面很難貪心地讓人全部看到,經過思考後,只呈現正面。用俯視的角度看建築的正面和頂樓,用方正的格線打破立體物的透視規則,雖然物理上不合理地出現,但卻能讓視覺上合理化表現,然後套用到整個地圖上,整個地圖彷彿隱藏無數垂直及平行的格線,以「新馬路」、「大三巴」為城市的中心,垂直處理該馬路及全個城市的周圍,描圖、上色,色彩計劃也盡可能地簡單。
除了插畫外,就是滿滿的文字,如何選用字體就成了一門學問。在「現代主義」的建築面前,文字的身份舉足輕重,既是訊息傳達的載體,也是影響視覺的主要因素。首先中西文的標題字是「Futura」及「Ryumin Pro」的組合,簡潔有力的「Futura」就成為了最佳的選擇,包豪斯(Bauhaus)這所知名的設計學院,直到現在也是超級經典的「現代主義」的建築代表作之一,而「Futura」這幾何無襯線(Sans-serif)字型就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參考包豪斯設計風格而成的;而「Ryumin Pro」是日本的明體產品,歷史上剛好切合那個還沒有大量運用「黑體」、鉛字印刷用「明體」的年代,當時(或者直到現在)的日本把漢字字體相對做的成熟,「明體」故名思義是「明朝的字體」,這個優雅的襯線(Serif)字型盛行於中國明朝,十九世紀傳入日本後,被製作成鉛字,反而被傳承、改良,後來二、三十年代的日本參考了西文的無襯線字型,再創造了漢字的黑體,才再傳入大中華地區。另一款出現的標題字是「Gill Sans」,被譽為「英式的Futura」,當年被創造出來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與「Futura」抗衡,如今同時出現在地圖上,搭配「小夏」的這款日本黑體,重現時代氣息的字型組合。
無論如何,保育及傳承才是《摩》這地圖最初的概念及精神,能用簡單的線條呈現每棟建築獨有的氣質,但沒辦法畫出生活的經歷和你我的集體回憶,可以用文字描述城市的輪廓,但阻止不了天際線的拉高;在開香檳慶祝街角的高樓落成的同時,《摩登的線條──澳門現代建築文化地圖》同時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