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民間批評是「煲無米粥」的《澳門歷史城區保護管理計劃》框架諮詢12月8日結束,連場公聽會都有意見指諮詢文本內容空泛,未能提出具體措施,叫市民如何俾意見?政府花大錢搞諮詢又有咩意思?對此,場場都例必出席親身講解個幾鐘的文化局長吳衛鳴只是重申,第一輪諮詢著重「教育」、「仲有好多市民唔知三巴仔係邊」,太專業的內容怕市民不明白,也難展開討論。明年下半年將展開第二輪更具體的諮詢。
今日最後一場諮詢會,有城市規劃工作者質疑,這次諮詢方向只是停留在一些公認的大原則,保護世遺、保持街道肌里本身就是文化局的基本職責和專業底線,不明白為何這些也要諮詢。另一方面,當局宣稱這次諮詢是教育公眾,但諮詢文本用辭艱澀,似一本學術期刊,連一些專業名辭解釋也沒有,既不親民,公眾亦難以消化。
對於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指,世遺緩衝區和視覺走廊要等到各區「詳細規劃」通過後才能調整,有與會者坦言不能接受。她舉例指,現時南灣湖CD區並不在世遺緩衝區內,如果要等到「詳細規劃」出台,恐怕西望洋山的景觀已經失守,建議在這次保護管理計劃中擴大緩衝區範圍,免夜長夢多。而文化局未有回應上述提問。
劇場評論人莫兆忠認為,諮詢文本只著重限制建築條件,例如對花燈招牌的規管,卻忽略了車輛及人流亦會破壞人們遊覽歷史城區的步行經驗,認為應對此作出規管。「現時三巴門日日都人多車多,空氣好又差,咁樣係咪破壞緊歷史城區的周邊環境?」吳衛鳴就指,將來實際操作會仔細考慮每一條街的保護建議,但難以在60日諮詢期內完全向居民解釋,因此,今次諮詢主要向居民宣傳有關計劃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