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助與文化思維

在未有明確的整體文化政策環境中,每年文化局《文化活動 / 項目資助》中的「年度計劃資助」,應該是最具體清晰的一項政策,亦直接影響到本地藝文的發展生態。在此大事前夕,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特別於9月6-7日舉行了一連兩天的─「資源再思考:澳門劇場研討會2014」,對努力忙於處理年度大事的各藝文單位來說,實在是一次很好的集思廣益機會。

資源再思考:澳門劇場研討會(圖片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資源再思考:澳門劇場研討會(圖片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資源再思考:澳門劇場研討會(圖片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資源再思考:澳門劇場研討會(圖片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提供)

研討會分兩天進行,首日為「他山之石︰港台劇場資助政策」,包括澳門、香港和台灣的講者,講題有不同面向:莫兆忠談澳門劇場資料整存與展示問題,接着香港李海燕和台灣吳思鋒,也先後談到了港台資助政策狀況,還有台灣藍貝芝談到她所參與進行的一項「劇場人工作收入調查計劃」。

在這些案例分享中,可以看到,其實港台兩地的情況跟澳門是很不一樣的,是因為資助不只是談資源分配,更是文化思維模式。莫兆忠所分享的澳門劇場資料整存與展示問題,看似只是談藝術資料整集的困難,但其實呈現的,是背後整個文化資助政策的思維模式。

這顯示了現時(其實是一直以來)澳門文化資助政策的一個嚴重問題──只偏向於辦「活動」的熱衷,而忽略對文化藝術資料保護和保存的重視。多年來民間藝團資料散失問題嚴重,許多資料沒有得到重視和保護。現在很多事情想再去追溯都已經面目模糊;想重看數年前的一個劇場演出/音樂會/舞蹈更不是容易的事,開展日後本地藝術史的撰寫和研究又談何容易?

一個地方的文化藝術資料的保護、保存和推廣,在很多國家都會被視為首要項目,會投入資源全面開展,為保存地方文化歷史而傾入資源和精力。政府如有此意識開始着手去構建本地文化資料庫,撥出資源把這些資料數據化,讓更多人去閱讀和使用,這才能讓文化藝術真正開始在一個地方普及起來。而一個地方的文化,就是這樣被一點一滴保存下來的。然而我們到現在,除了像劇場文化學會這樣的民間團體有在戲劇範疇上做過工夫外,無論各個文化公共部門和機構,還是民間團體,其實都未有意識要開展相關工作。

如果真的有意識去大力維護、保存和推廣本地文化資料,相信這個城市的文化思維會很不一樣。至少不會只着眼於「辦活動」,也可以停下來想一想,我們過往是怎樣的,未來要怎樣走下去。當然,辦藝術資料庫這種可能曠日持久的文化基建項目,是不及辦活動那樣容易快速惹來目光,但事實上,我們社會上已經太多「活動」了,這麼多年來,有沒有檢討過這些「活動」所造成的社會消耗是多少?又有否評估過其真正產生的文化作用?面對我們今天發展畸型的社會,是否還適合這種鼓吹辦活動的思維?什麼才是對這個地方更有希望一點的資助政策?

資助政策是具有某種引導性的。它清楚指向城市未來文化發展的路向。資助政策側重點的改變,也將顯示出地方文化思維模式的改變。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