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民的任務:重奪「愛國愛澳」的話語權

在澳門,每當社會人士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說時,總要加插「宏揚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的口號。

在澳門,每當社會人士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說時,總要加插「宏揚愛國愛澳的優良傳統」的口號。

「愛國愛澳」一詞自誕生以來一直是澳門建制陣營以至北京政府的政治口號,而對「愛國愛澳力量」下定義的話語權也一直在牢牢地掌握在他們手中。例如在俗稱「廿三條」的《維護國家安全法》的立法過程中,他們的話語權便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建制陣營高舉民族主義旗幟,法律條文與「愛國情操」緊密結合,主流思想中立法與愛國劃上了等號,擔心法案鉗制言論自由的反對聲音被淹沒在強大的愛國主流話語之下,理性討論無法開展,反對立法的市民害怕被扣上不愛國的帽子而選擇沉默。但我們明白,他們所言的愛國愛澳是虛偽的空談,是打壓異見、為特區內建制權貴保駕護航的工具,好讓他們繼續利用公權力謀取私利和控制人民,以統一口徑壟斷公共討論,結果是令澳門難有平等的政治參與,一些人比一些人更為平等,公民社會發停滯不前。

建制陣營得以長久維繫對「愛國愛澳」的話語權,正正是因為他們用種種資源威迫利誘,令青年人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失去自我,刻意抹殺實質的公共討論,令青年人相信只要沉默、加入建制就意味著美滿的錢途和權力。民主派有責任結束話語權長期被壟斷的情況,讓澳門公民社會重新為「愛國愛澳」定調。

愛國?愛澳?

於民主派而言,國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是她的軍事力量、經濟財政,不是她的政黨政權、領土主權,而是國家每個自由平等的國民。國家主權來自於人民,愛國最根本的意義在愛每一個國民,讓每個人平等地享有權利。我們有權並有義務監督政府,讓政府在錯誤時重回正軌。愛國愛澳不應止於口頭,亦不是對政權的盲目支持,積極地爭取公平開放的政治制度,敢於對權貴提出異議,才是愛國愛澳的具體實踐。

民主派的角色

但民主派的使命並不是要私自把我們的理念強加於社會大眾,並不是要壟斷「愛國愛澳」的話語權而成為另一個霸權。民主派中無論是社運青年、議員都不是神,建制派權貴更不是神,彼此都沒有資格逼使大眾走向一個方向、為「愛國愛澳」定調。我們必須相信每個人都是理性的個體,提出彼此的觀點和論據,然後再讓社會大眾進行理性的公共討論,這樣社會才能進步。民主派青年要做的是透過實質社會行動深化民主教育,無論街頭演講形式的教育,或是提供實踐直接民權的機會(示威、集會、公投)以至推動大規模社會運動,爭取民主自由和不服從權貴,都能深化公民意識和對自由民主的概念,體現我們的「愛國愛澳觀」和理念,反離補運動正是一例。

推倒建制愛國高牆

澳門青年經過光輝五月的啟蒙洗禮,喚醒了內心沉睡良久的政治本性,更多的青年人對時政主動了解,透過獨立思考,分辨出黑與白是與非。民主派的任務正是培養年青一代有積極的批判思辨能力,不盲從主流而堅持自己理念,讓青年和社會以自己的思辨打破建制長期以來對「愛國愛澳」的話語權的暴力的壟斷,市民便能看出這些口講「愛國愛澳」的醜陋政客,實際上在做甚麼害國害澳的事情。「愛國愛澳陣營」的橋頭堡便能不攻自破,然後再透過一系列公共說理,民主自由等核心價值便能確定下來。

覺醒的下一步

隨著獨立思辨的增強、公共討論的增多,帶來的必然是更活躍主動的公民社會和政治參與,但參與的過程中澳門青年卻會發現另一個事實,社會資源分配嚴重不公,我們難以在同一起跑線上參與。有人認為只有參與部分建制青年社團才能有所突圍,對社會才有更大貢獻。筆者不以為然,為社會帶來貢獻和公義,往往需要改變的力量,然而加入澳門的建制,恐怕只會被當作養分吸收成為建制的一部分,當一個人長期擔當擁有不受監察的權力的政治據位人,成為體制內的既得利益者,就必然會忘卻理念與初衷。因此,要讓大眾更好地參與社會和政治,戰場就必然是建制外的街頭,爭取公平開放民主的政治制度,打破不公現象,成為發展公民社會的堅實基礎,這就也是民主派青年堅定不移的路線。

以實質行動令公民覺醒,培養積極獨立的批判思辨,促進理性的公共討論以推倒建制對「愛國愛澳」的話語權,抗爭以建立公平公義民主自由的政制和社會,是民主新一代無法否定的責任。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