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退休的前理工學院副教授蘇文欣,由於作風敢言,在本澳素有「萬能蘇」之稱。他亦曾表示︰「我沒有什麼包袱, 除了經濟議題非我所長之外,沒有什麼不敢說的。」對於近期多名敢言學者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壓,他認為,本澳的大學正與國際化背道而馳,卻正步向內地化,「校內校外禁制言論得如此厲害,其實只有內地才是這樣」,他說︰「若見政府行差踏錯都不出聲,我們就不是學者,而是教育工匠,只有傳授知識技能。尤其是我們有那麼多錢,亦擁有一定的知識技能,但價值觀會被錢取代。若這不是反智的社會,是甚麼?」
本澳言論自由日漸收窄
蘇文欣坦言︰「我從未被照肺,過去十一、二年都沒有試過。」最多亦只是揶揄幾句,「正面而言是讚賞,反面而言是『踩』你。」但他亦感受到從2009年,即崔世安上任行政長官以來,本澳的言論自由正逐漸被收窄。他認為,這未必一定是主政者親自出手打壓言論自由,「可能是因為下屬揣摩上意。」
他說,在何厚鏵年代的言論自由很寬鬆,「我們不會被人捉去照肺,但亦不會得到重視,這是一個國際視野的問題……」他指出,香港若有學者被打壓,學術界會聯手「砌」打壓學者的的校長,但澳門卻不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因此,澳門亦難以吸引國際知名的學者來澳任教,「澳門現時只能吸引到內地的學者,或者叫做『教書佬』,他們並沒有自由言論的氛圍。」
大學應該充當社會良知
他回顧自己當年上大學的時代,第一堂課講解的就是何謂大學。「大學就是社會的良心」,他說︰「所以大學老師要批評時政,當他看到不義、不好的事情,就不能默不作聲。正正就是良心告訴你做錯了些甚麼,如果唔係要個良心做乜? 所以這是我們教育裏面的一個傳統。」
蘇文欣說他當年的恩師就是見到不公義,或政府施政差的時候,便會毫不留情地批評,「砌政府砌到飛起,社會福利處官員見到都想殺了他。」作為學生,見到老師敢言的作風,亦以此為榜樣,「見到老師都敢砌,我們都一齊砌。讀社會科學出身的着重講良知。」
良知是什麼?他說︰「良知就是告訴你怎樣做才是對的,你怎樣做是不應該。」縱然每個人的良知尺度都不同,但對於基本的是非對錯要有認知,而大學及專上院校就是要扮演這個角色。「大學的角色不單單是傳授知識,而是把價值觀的尺度通過教育傳授給學生,甚麼是應該和不應該。這不是甚麼偉大的學術自由,而是本着良心做事。當良心見到做錯而不理會時,我們又是否對得起我們的良心?」
大學不應是職業訓練所
蘇文欣說,學者說話要憑良心,至於會否被「照肺」或被「噤聲」,就在於大學的氣度問題。「大學應是最有氣度的地方,若大學裏都不能百花齊放,那麼這就非常不幸。如果大學做到『一言堂』,那就沒有意思。大學若不是一個價值觀念培養,或者學做人的地方,而只是定位為知識傳授,那麽大學與職業訓練所無異。」
遺憾的是,他眼見本地高等院校日益空喊成為「國際一流大學」的口號,作風卻與國際化越來越背道而馳,政府意志主導學術研究,作風日漸步向內地化,「從來大學不可能跟政府行,只有內地的大學才是這樣。」他認為,澳門雖然富有,卻不願意投放資源,讓澳門成為學術風氣及成就優良的地方,「投資有限度時,又想要自我感覺良好,那就唯一走向內地體系。」蘇文欣指出,內地的科技知識技能某些方面甚至比西方優勝,然而,當大學亦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時,將會喪失人文最重要的東西──獨立的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