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善.傳承善

繞過座落於新馬路與庇山耶街交界的德成按,再往前幾步,便看見一眾「同善堂」建築:淺綠色的同善堂診所、灰白色的同善堂小學以及紅底金字招牌的同善堂藥局。今日的同善堂,在全澳多區提供着各樣社會服務,屬下單位包括多間診所、藥局、托兒所、學校、長者活動中心等。「未來老年和托兒服務都是同善堂未來一個較注重的方向。這兩個是較明顯的社會現象。老年化是其一,托兒也是澳門現在較明顯的社會訴求。」同善堂值理會副主席崔世平道。

同善堂,曾設在議事亭前地,當年與孫中山先生醫館相鄰。  1892年所興建之堂址,圖為1915年前議事亭前地一列二層樓房,因1918年澳葡政府開築新馬路, 需徵用此址(今郵政局前花圃處)於 1920 年拆去,興建為郵電大廈(今稱郵政局大樓)

同善堂,曾設在議事亭前地,當年與孫中山先生醫館相鄰。
1892年所興建之堂址,圖為1915年前議事亭前地一列二層樓房,因1918年澳葡政府開築新馬路, 需徵用此址(今郵政局前花圃處)於 1920 年拆去,興建為郵電大廈(今稱郵政局大樓)

會址幾度搬遷 曾是國父鄰居

同善堂成立於1892年。當時的會址是議事亭前地14號,即大約今天郵政局前的小花圃之位置,與孫中山先生的醫館相鄰。1892年,亦剛好是孫中山先生在澳行醫之始。「很多文件顯示,同善堂與孫中山先生的關係相當密切。孫中山先生亦支持同善堂的活動或是互相協助,當時可說是左鄰右里。」崔世平娓娓道來。事實上,據不少歷史資料所述,孫中山先生與當時同善堂及鏡湖醫院創辦人之一 – 盧九關係甚為友好。盧九曾捐款支持革命活動,其三子盧怡若亦向澳葡政府註冊成立「濠鏡閱書報社」(今白馬行銀座廣場位置),即同盟會開展革命活動的機關。後來書報社被譽為「革命肇基之一」。1912年孫中山來澳,亦曾應盧家之邀下塌盧九花園,更留有合照。這些都是後話。

1915年,同善堂原址因為當時澳門政府決定修建新馬路而被徵用。1920年左右,同善堂原址被拆,會址於是遷到福隆下街祖屋。1924年,位於庇山耶街之現址落成,同善堂最後一次搬遷,至今剛好整整90年。

1970年代中醫服務

1970年代中醫服務

1941年10月26日同善堂藥局開幕盛況

1941年10月26日同善堂藥局開幕盛況

貧民領取寒衣後欣然離去

貧民領取寒衣後欣然離去

抗戰期間大批貧苦男女獲贈寒衣。

抗戰期間大批貧苦男女獲贈寒衣。

善心築成的同善堂

同善堂現址從外觀上樓高三層,但其實內裏曾多次改建以配合時代發展,現時大屋的一部分用作歷史檔案陳列館。甫進入內,滿牆的瓷相片便映入眼簾。「那是當時1924年及之後的善長人翁,捐贈一定款額後我們會做一個瓷相,掛在牆上。一進來同善堂你已經覺得整座建築都是善長人翁建的。」崔世平介紹道。除相片外,樓梯旁的牆上亦刻有不少捐款人芳名,其中甚至可追溯至光緒、民國年間,訴說着小城人民行善的歷史。「如果大家要尋根,在我們的軟件中,你可以輸入你的資料,可能會找到自己的祖輩。你可以寫上他的子孫近況怎樣。我們核實確認後,有價值的,亦會放在資料庫。」「我們希望從一個較靜態的歷史記載,成為一個動態的歷史演繹,每一個人不再是冷冰冰的相片,而是一個熱血的善長人翁。他有下一代,一代接一代,更希望他也不斷支持同善堂,不斷推動澳門發展。這也是一種方式,令歷史記載更有意思,現在我們還在完善之中。」

除了牆上留有對善長的記憶,90年後的今天,同善堂現址同樣保有了當時古色古香的感覺。「這建築的風格不是傳統中式建築風格,亦不是傳統外國風格,而是中西混合。」本身是土木工程師的崔世平細細解釋,「地下大堂那些六格龜形地磚象徵吉祥,在那年代亦是相當普遍;所有柱頭是希臘式的,天井是中式的,有我們自己中式的照壁、對聯,所以建築形式非常混合。」多年來,大樓曾多次翻新,過程中卻也保留了不少舊物,例如大堂的木長椅。「樓頂裝修時也特地保留了一個部分。這是現代與過去的兼容。現在沒冷氣大家一定接受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裝冷氣,但完全為了現代服務而忘卻原來的建築特色亦不是最好的做法。所以我們在中間找了個位置,把磚木結構的整體體現出來。」

10568714_10201312907185256_463118701_n 10558837_10201312910145330_526610466_o 10552345_10201312908145280_989301075_o

從救濟轉化成社會協作

90年前的同善堂大屋是診所,亦是私塾,為貧苦大眾贈醫施藥,並教授四書五經。百多年來,在小城史上多次的天災人禍期間,同善堂總會堅持救濟。而隨着社會不斷發展,今天同善堂的地方早已不限於庇山耶街這幢淺綠色的三層建築。其下多個單位早已遍佈澳門各區。據講,在政府未實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前,同善堂的學校已開始實行相關政策?亦是澳門最早提供十五年免費教育的機構之一。同善堂的服務受眾亦不再限於貧苦大眾。「現在有些求診的人比我更有錢。」服務同善堂診所已逾四十年的龔醫生笑道。「他們已把服務看成一種社會福利,不是付擔不了才來同善堂。以前確是很困難,天未光人們便在排隊。」

只見昔日贈醫施藥的慈善機構在社會上的角色正緩緩演變。今年年初,擾攘逾一年的「善豐花園事件」中的小業主發起佔街行動。同是善豐花園大業主的同善堂隨後召開記者會。其值理會副主席胡順謙會上表示,他與朋友將以個人身份向善豐小業主無息貸款五千萬元,讓小業主利用這筆款項作善豐花園拆卸及重建的起動費用。同時,同善堂手執多間老店的舖位業權,其名下的土地、物業亦有一定數量。議員麥瑞權於今年七月亦曾建議政府,可依法透過拍賣向鏡湖慈善會和同善堂購買土地建公屋,並表示「既不存在官商勾結,也是行善。」同善堂的資源運用亦日益受到各界關注。

1950年代崔德祺主席主持值理會議。

1950年代崔德祺主席主持值理會議。

 過去的同善堂庇山耶街診所掛號和領藥處已 改造為現今的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

過去的同善堂庇山耶街診所掛號和領藥處已 改造為現今的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

後記

澳門旅遊局的「歷史足跡之旅」,由南灣大馬路開始,途經郵政總局、議事亭前地、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等地點,以司打口為終點站,路線主要覆蓋新馬路一帶。

近年新馬路發展迅速,許多昔日的老店早已消失。外觀獲保留,內裏仍然堅持營運「老本行」的,少之又少。同善堂這本土老品牌是其少數之一。「以前的老主席覺得,澳門人沒理由不認識同善堂。但2000年後我們發現,經濟好了,年青一代真的沒了這種傳統的認識。我們於是開始去小學、中學推廣。」現為值理會副主席,父親曾任同善堂值理會主席長達五十年的崔世平道。「我覺得我們的責任是,過去大家默默耕耘,現在還是。適當集體回憶之中,應該有同善堂的一份。」「一來是推廣同善堂服務,而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知道要做善事。這是社會支柱之一。」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