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澳門人樂業的反思?

經濟起飛,人資短缺,本應是對本地人的大好消息。收入增加了,工資還會漲。

在資本主義中,樣樣賺到盡的商家,在人資爭奪中,也要以工人福利來吸引人資到其下工作,讓公司得以營運。但在澳門這片彈丸之地,卻因公共管理的概念落後,以使工人福利沒有很好的提升反映。

澳門政府推出保護本土工人的計劃,防止外勞輸入,如莊荷的工種。限制人工數量的提升,從而保障工人的福利,但為何還會出現種種不合理的工作要求呢?如工時長、輪班時間密等等。這種情況在其他行業中同樣出現。

這種現象,讓本應共同享受經濟起飛成果的工人們,不能享有。這是公共管理的思想落後、還是政商互惠而犧牲社會中辛勤人工的福利收入呢、還是體制的問題呢?這些都交由公眾去定斷。

筆者提議,應該由公共或慈善機構展開營運針對性的人力資源公司以援助弱勢人士的福利提升及就業。並引進行業技術和教育支援,以提升他們的競爭能力。計劃的目標包括:以人道為首要條件,增加工人對工作的滿意度;通過適當的規則後,令整體工種的工人薪酬及福利提升;以4小時一更為標準(如有需可選8小時或12小時),從而增加就業意慾及減低辛苦度;若需輪更工作,輪更便以兩個月才轉一次(反對每星期轉一次更)。

以上建議是針對工人短缺的情況下適用。但在工人大量的時候呢?是否工人們都變成廉價勞工呢?筆者認為,唯一方法是提升科技能力,配合最低工資,讓工人得以獲得較佳的福利。澳門政府現時庫存豐富,應該還富於民,讓工人體現樂業。如自動洗碗機計劃,以援助弱勢人士就業,讓老弱傷殘的就業率提升。建立高效益、易操控的社會企業。計劃目標是:增加老弱傷殘的就業人數;通過技術增加工人對工作的滿意度,以及通過適當的規模後,令整體工種的工人薪酬及福利提升。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