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專訪––社會重返廳社工鄧麗冰

回歸前開始擔任社會重返廳社工的鄧麗冰表示,回歸前重返廳的服務以葡文為主,連輔導語言都以葡文進行,現在大家都轉用中文溝通,更生人士感到更親切。

重返廳主要協助本澳居民,也會協助外籍人士刑滿後返回其國家。主要負責跟進假釋個案,先由法官按在囚人獄中表現、家人支援度、出獄後重犯機會、案情嚴重性等,作出假釋評估,獲准假釋的人士就會被轉介到重返廳跟進。假設在囚人刑期三年,一般在服役兩年後就能申請假釋,其餘一年透過重返廳跟進,跟進期最少半年,最長五年。至於刑滿出獄的人士,由於不需要向重返廳報到,因此他們會得到一個「愛心包」,放有一些換物券,以及重返廳的服務和聯絡資料,以便更生人士有需要時使用。

社會重返廳社工鄧麗冰

社會重返廳社工鄧麗冰

離囚後最常見症狀:天旋地轉和失眠

鄧姑娘表示,由於在囚人在監獄時,長時間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加上對於將要面對的新生活,充滿著未知數和疑問,幾乎百分百的釋囚,在刑滿的第一日,都會出現失眠,以及感到景物天旋地轉、頭暈的情況,部分女釋囚更因焦慮導致經期失調。

重返廳同時為假釋者進行就業協助,單在2013年就協助13位在囚人(共32人次)成功進行愛心僱主招聘配對,可選擇的工種主要有:侍應、學徒、清潔、維修、西餅製作等。當局亦設立成功個案獎勵計劃,鼓勵緩刑、假釋或在囚人有良好表現(例如定期報到、積極參與活動等)。

真正的更生:洗底制度

鄧姑娘相信本澳對更生人士的歧視並不嚴重,「無人知道他們坐過監,大機構才需要行為紙」。她相信愛心僱主不難尋找,認為普遍僱主不擔心相關人的過去,反而擔心其能力:「如果一個懶散的人,有沒有過去都是懶散的」。但她亦指出,本澳有一項對更生人士非常好的制度,就是註銷案底的制度。更生人士刑滿若干年後,只要行為良好,就可以嘗試申請此制度,效果等同「洗底」。

重蹈覆轍?

2008年至2010年假釋期間重犯比例是3.9%。鄧姑娘認為重犯比例屬於低。而基於重返廳的官方色彩,為減少標籤效應,選址經已作出考量,儘管如此,假釋者在分享近況時始終有所保留,因恐怕影響假釋期,甚至被取消假釋。有見及此,重返廳現多借助民間機構力量(如:SY部落,青年挑戰,新生命團契,監獄事工協會等),提供針對服務對象的活動資助。

家庭支援要給力

鄧麗冰不諱言,「在澳門,家庭支援的力量不大,中國人,對於家人做了醜事,始終不想再投資信心,甚至死心。」她認為家人的重新接納,根本就是更生人士堅持改過自身的最大原動力,所以家庭支援需要加大著墨。當局定期舉辦活動,包括今年增設的「友愛家庭計劃」,鼓勵更生人士多跟家人相處。

先要勝過自己

「即使只有老闆知道他們是過來人,就算自己沒有提過半句,但他們仍很擔心別人會知道自己的過去。其實很多時,別人未必如此看他們的。」無論外在的因素可以如何左右更生人士,鄧姑娘卻強調,更生人士最大的敵人,其實由始至終都是他們自己。只有克服心魔,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才能真正展開新生活。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