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每一個學生的芬蘭素質教育

011 回家 紙本月刊

文:陳美玉

網址:https://aamacau.com/?p=7173

時間:2014年03月13日 13:13

據經合組織 (OECD)歷次的PISA研究顯示,芬蘭學生的表現均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在所有芬蘭學生中高分者與低分者的成績相約,校際的差距幾乎也是在所有參與國中最少的。

芬蘭的教育體制沒有「名校」、「資優班」以及任何形式的「排名」與「分類」,學生就近入學所接受的是面向所有人的優質免費基礎教育 (芬蘭的師資標準是全球最嚴格的)。學校功課少,上課時數少,沒有淘汰試,因為學校關切的不是競爭與比較,而是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提供必要的支援與指導,甚至是制定個人化的學習計劃,學校則以學術評比的方式來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

芬蘭堅持教育機會平等的核心價值,相信良好的環境才是培養人才的根本,天資只屬次要。重視啟發,鼓勵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以及涵養關懷社會的道德素養是芬蘭教育的方向。社區和學校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激發有興趣的學生主動去找尋和閱讀;友好的師生關係和輕鬆的學習氛圍是促進學生的學習意願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芬蘭學制的靈活性和人性化在於,所有學生在完成初等中學教育後都有機會根據個人志願繼續接受普通高中或/和職業教育,甚或後來改變選擇的可能性,以及提供多元繼續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高中畢業會考是芬蘭教育的唯一公開試,所考的不是記誦知識,而是高層次思考能力,且只有準備升讀大學的普通高中學生需要參加,大學院校會參考學生的會考成績和高中階段的成績來錄取。

芬蘭的入學年齡較晚 (7歲),他們堅信兒童身心都準備好時能學得更有效和理想。學前階段是兒童養成人格和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因此上學前的芬蘭兒童大部分時間都是玩耍、運用想像力和學習社會化。芬蘭人深信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可以激發創造力,使頭腦變得更活躍和生活更有趣。

芬蘭的幼稚園學習重點是「學會如何學習」。沒有傳統的閱讀與算術教學,教師採用實物、手偶之類給兒童介紹「大自然」、「動物」和「生物鏈」,也就是認識「自然界內一切型態的生命相互依存」這一基本道理。這個理念延展至初期教育時便成為「關愛他人;以積極的態度待對他人、他人的文化以及面對不同的環境」。

貫徹芬蘭整個教育體系的終極理念的不就是強調人文關懷、生命平等的教育嗎? 千禧年前後不少西方教育學者相繼提出,當代社會充滿矛盾、含混和非理性,學校教育亟需增加的是超越知識與技能的精神層面靈性教育。

如果只據2012年的PISA研究數字結果,把芬蘭與排在它前面大部份強調競爭教育的頭四或頭五名東亞國家或城市簡單地歸類,並把學生取得好成績歸因拔尖的統考制度,隱晦地標榜應試教育的優秀 (三項都獨佔鰲頭的是上海),這豈不是偷換概念的誤導嗎?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