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我們對天空做了什麼

013 公義何價? 紙本月刊 綠色生活 藝文爛鬼樓

文:大蔥

網址:https://aamacau.com/?p=7019

時間:2014年03月5日 0:00

抬起頭,又是朦朦朧朧的天空。坐在過橋巴士上,對面的氹仔就像海市蜃樓般若隱若現,但是髒髒的顏色讓此景並無任何夢幻的感覺。天氣預報說今天是“煙霞”,如此美好的名字來形容這體弱者不宜外出的天氣,私下裡認為還挺浪費的。確切來說,這就是“霾”天,空氣裡有著大量的塵埃、煙屑、懸浮粒子(PM2.5),加上風的缺席,灰霾只能滯留在低空,危害每一個人的健康。在某種程度上,這算是地球上最公平的事情,不分貴賤。

近年來,這樣的日子似乎越來越多,鼻子也要越發頻密的清理。如果不幸要在街邊行走,就更加透不過氣來。但似乎我們還是幸運的。江南傳來霧霾的消息,空氣污染指數高到超過氣象學訂立的最高級別,稱為毒氣也不為過,且十幾日不散。身在家鄉的朋友們都在慌亂的互相交換最新數據,和空氣淨化器的資訊。有種末日般的不安。老天,我們到底對你做了什麼?

歷史上的天空也並非都是清明的。第一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首當其衝,乘著工業革命的翅膀,數百萬噸煤炭在熔爐裡不間斷的燃燒,釋放的煙塵瀰漫在城市的上空,人口不斷湧入,環境變得髒亂,連下的雨也是酸的。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霧都倫敦自然也不能倖免。1952年的煙霧事件讓倫敦多達12000人喪生,罪魁禍首是燃煤取暖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粉塵。

1622253_848202215205443_1353172678_n 1622871_848201838538814_1520854834_n

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發展的進程,也改變了我們頭頂的天空。但是人有創造各種神奇發明的能力,就一定有把天空洗乾淨的智慧。除了前文提到的兩個城市依靠科學的進步和環境立法洗淨了他們頭頂的天空,發生過“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洛杉磯給了我們另一個精彩的例子。

自從1943年洛杉磯遭受了第一次霧霾的襲擊後,霧霾就成了這個城市的常客。最初政府信誓旦旦要在短時間內消滅霧霾,他們關閉了一些化工廠,不正規的垃圾焚化爐也被禁止運行,可是霧霾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空氣污染而生病,情勢變得糟糕卻無可奈何。最先站出來的是《洛杉磯時報》,他們僱用了一個專家調查霧霾的原因,發現空氣中的大部分污染物來自汽車尾氣中沒有燃燒完全的汽油,工廠和焚化爐的廢氣其實只佔了小部分。但是因為結論侵犯了汽車製造商們的利益,而遭到了大商家們的激烈反對。然而真相終究是會大白的,科學家們持續的分析證實了汽車尾氣是罪魁禍首的結論。大眾們此時才意識到“原來霧霾出自於自己心愛的汽車,每個人都是污染源”。不過直到1955年9月四百多老人因呼吸系統衰竭死亡的“光化學煙霧事件”發生之後,政府才著力去解決問題——於1965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但因懼怕汽車石油的巨頭,並無強制措施,也就令法案成為失敗的法案。到1970年4月22日,美國各地2000萬民眾上街遊行,呼喚“保護環境”,民眾的努力終於促成《清潔空氣法》的修正案。(4月22日從此成了“世界地球日”。)有法可依之後,汽車商家們也逐漸放棄抗爭,為汽車們安裝了排氣淨化器,石油巨頭們也慢慢認識到開發清潔汽油的必要。洛杉磯就逐漸消滅了霧霾,而重獲藍天,1999年一級污染警報已經降為0天。

洛杉磯長達半個世紀的治霾史,讀來真是讓人唏噓感慨,套用一下環境專家雅各的話,“如果你回過頭去看,你會發現真正推動這項事業的是那些普通的民眾,想像一下如果沒有《洛杉磯時報》,沒有哈根斯米特,沒有‘地球日’上的示威群眾,我們今天肯定還會生活在霧霾當中。”我們也發現利益的既得者,大商家們乃至政府,都不會是災難的救星。

回到澳門來,最近有好幾部針對空氣污染的法案在諮詢中,包括《澳門在用車尾氣排放標準及完善檢測制度》,《澳門重大固定空氣污染源排放標準及完善監管制度》,政府也許看到了灰灰的天空,但是要讓天空真正被洗淨,還是要靠你我每一個澳門人的參與。去推動立法,還要推動法案的完善,讓法律真正發揮監管的作用。此外,每一天日常的實踐,盡量使用公共交通和雙腿(當然首先要督促政府改善公共交通服務),也是你對藍色天空的小小承諾。

想起曾經旅行在原始森林裡,看到過那種乳白色的霧,裊裊環繞在綠樹叢中,那是真正的夢幻。霧是一種很美的天氣現象,我不要讓它的身後總是跟著“霾”。

訂閱每月紙本

1779676_10152313179013674_1382568728_n 1620352_10152313179088674_770660666_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