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校聯招的疑惑》論壇摘錄——小城教育反思系列五

由論盡媒體及澳門觀察報合辦的《四校聯招的疑惑》論壇,於2 月16日下午2:30-5:00 於論盡媒體進行,當日邀請嘉賓有(按發言順序):陳美玉博士(教育學者)、鄭洪光先生(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阮美芬修女(天主教學校聯會理事長)、馬竇先生(專欄作家)、陳偉智先生(中學教師),而主事者的四間高等院校(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澳門旅遊學院、澳門理工學院)、教青局及高教辦等,皆回覆說不會出席。當日現場參與者眾,除嘉賓發言外,不少教育工作者、學生等,皆圍繞即將推行的四校聯招的諸多問題作出熱烈探討,以下為當日主要問題之摘錄,望能引發更多對相關問題的關注和思考,更望主事者能儘早作出回應,以釋公眾疑慮。

左起:陳偉智先生(中學教師)、阮美芬修女(天主教學校聯會理事長)、鄭洪光先生(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論壇主持王曉晞先生、馬竇先生(專欄作家)、陳美玉博士(教育學者)

左起:陳偉智先生(中學教師)、阮美芬修女(天主教學校聯會理事長)、鄭洪光先生(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論壇主持王曉晞先生、馬竇先生(專欄作家)、陳美玉博士(教育學者)

陳美玉博士

陳美玉博士

陳美玉博士

“如果指定時間考出來的東西,那些只不過是技能,因為忽略了藝術創作在心理主導的因素。”

我想同大家分享有關標準化考試的概念,這些概念將會影響我們教育的內涵、教學的方法、學生的出路和人生。

首先是人才觀︰影響到我們對考試的認識、考試的機制,與及評量的方法。一般國家因應國家需要而自行制定人才觀,如重點放在讓學生懂得面對生命,這樣的教育底下,考試通常不是最重要的。但又有些國家認定人才是能掌握某一方面技能的人,這樣設定的考試就會標準化,甚至考試的形式會有評量機制掛鉤。

紙筆考試是最省時最省力的評量方法,人口多的國家,通常都進行一次性的紙筆考試。這雖然是方便的,可是收集回來的資料卻是十分零碎的,所謂零碎,就是沒辦法得知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如何呈現他所學習到的東西,和學生思考的整體,所以是片面的;其次,因只有一次考試,沒有辦法讓學生把過去學習的整體呈現出來。這種考試,是不能夠真正反映學生全面素質的,特別在人文素養方面,因為一些質化的東西,在紙筆試裡,是考不出來的,素質的評量機制應是多層次和持續性的。我相信學校裡很多老師都明白,現在所強調的多元智能,學習評論不應只是一次性,而且應評量學習的過程。

還有一樣是情境內涵,答案只是表面知識,情境內涵尤其重要。指的是歷程的深化,個人能力特質之類。

評量的機制應要透明及公平。使學生的不同能力都可以有效地呈現出來,這才是公平。特別是在藝術類的考試上,不能忽略了藝術創作中心理主導的因素。現時澳門的藝術考試方式已改變了,不再是以三小時內繪畫的形式來進行。

我最推祟的是一項名為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的課程評量機制。這原是專為外交官的小朋友而設計,因他們需隨家人到不同地方居住,所以考試不需以背誦方式進行。IB課程能測試到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藝術科系,考試包括藝術的評賞、對作品的整體認識等等,負責評核的評量員會到當地和學生直接對話,以作深入了解。

什麼叫教育機會均等和公平?這不單單指升學,這種聯招其實是高考的轉換,如果要所有人一齊考試才是公平公正的話,除非這種考試能夠使學生有不同能力的披露,讓學生能夠整體呈現他們的能力,這個才是公平,否則,這只是偷換概念。

研究教育的人都知道甚麼叫「可能發展區」,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能發展出學生的個人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機會均等和公平,是和學制相關的。標準化考試有一個指標性的功能,在澳門來說,標準化考試其實是一個潛在課程,如果實行四校聯招,這將形成一個指標。

真正驅動課程改革的,是評量的形式和內容。最後重申,一般有標準化考試的,多是人口多及入學機會少的國家或地區,而澳門政府有很多錢,學生並不愁進大學,這一點我們要再思考。

鄭洪光校長

鄭洪光校長

鄭洪光校長

“多聽持份者意見,包括老師,家長,學生作廣泛的諮詢工作。”

四校聯招是澳門歷史上第一次推出,而且推出時間比較倉促。為什麼此舉很有意義?因為考試制度將牽涉到將來教育導向的問題。最早四校聯招推出時,我個人的態度是反對的。慢慢聽到一些解說,經過思考,有些真是值得討論的,如何處理,最終是要通過實踐去檢驗的。這種打破高校招生的制度,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我曾與很多朋友、家長和學生等都討論過,大家對四校聯招分歧相當大。

如果處理得好,應該是利大於弊的。對整體教育來說,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高校招生的協調管理,亦有利於基礎教育的評核;而對於四校來說,有利於吸引澳門學生留在澳門就讀、各間學校開展招生工作,亦有利於選拔出比較優質的學生。綜合來說,聯招是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的,不用曠日持久的報名工作,亦有利於學生開展升學及就業的輔導。聯招對學生有利的方面,如可使學生集中精力來完成中學課程,有助解決學生經濟困難、心理壓力和報名費等問題,亦有利於學生揀選自己心儀的學校。至於弊處方面,四校聯招容易變成統考,這樣澳門教育的多元化將會消失,亦有可能被個別高等學校利用,當作是排名的工具,一有了排名,就會標籤了學生。

如何化弊為利?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要煞車應該好難。不過有幾點是招生單位或高教辦應要做好的。如增加保送名額,將中學階段的表現,納入聯招範圍,另外應多聽持份者的意見,包括老師、家長及學生,應作廣泛的諮詢工作。因為我個人認為,聯招最終將成為澳門教育的導向。

阮美芬修女

阮美芬修女

阮美芬修女

“不能操之過急,這樣才能達到協助學生,讓他們可以進入適合他能力和才幹的高等院校。”

四校聯招的消息傳出後,天主教學校聯會也討論過。我們認為四校聯招將會為澳門教育帶來改變。我估應該是會變好才推行的吧,不過同時亦會為家長和學生帶來衝擊,最近已有回響,沖擊已經出現。我們天主教學校聯會嘗試做分析,提供一些意見,拋磚引玉,尤其希望聽到更多教育界的意見。如果真的要實行聯招,怎樣才會實行得更完善?

首先,四校聯招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從事教育,無論是在哪個崗位,教育的主人翁,永遠是學生。設計制度,目的也是為了學生。所以這個聯招,目的是希望減輕學生入學試的壓力,如果四校聯招,使學生不用考四次,考一次就可以,這是一個好處。至於為什麼只是四校,而不是所有高等院校一齊進行?在同一原則下,學生的壓力可再減輕,所以這是值得探討的。

另外,聯招的目的應是協助學生找到適合他的高等學府,而不是讓學府去選適合的學生。所以我想弄清楚,考試是為了讓學生找到他們心儀、有興趣,以及有能力去讀的學府和科目,而不是反過來,讓學府去篩選學生,去集中吸納一些頂尖的學生。最近特首說「人才興澳」,這應該為學生設想。

其次,四校聯招的效果到底有多大?為什麼只是四校?如學生想讀四校之外的學校就要再考其他入學試,這如何能有減輕學生壓力的效果?至於為什麼只有四間學校聯招,他們的目的和原因為何,值得我們探討。另外,我們亦訪問了一些學生,有些很開心,因只需考一次;但有些學生就覺得,現在考一次不成功,還有其他機會再考,但統考後就沒有再考的機會了。所以,一試定生死是一個恐懼。如果這四間院校的同一科系,一間的收生分數線是八十分,但另一間七十分就收了,這樣會對不同學校的同一科系學生,產生標籤化效果。另外,聯招考試成績除了這四間院校外,其他學校會不會也採用,我們也要探討。

聯招方式的可行性,其實我自己和天主教學校聯會都在探討,究竟是誰發起四校聯招的?是政府?高教辦?教青局?我們都不清楚!要組織得完善,是否應由政府去做會較好?還是由高等學府自由組織?參與的高等學府,是自由參加還是全部都要參加?中學生是否一律都要參加?還是可自由參加?

此外,有關四校聯招的認受性問題,毫無疑問,舉辦聯招的這四間大學會認受這個考試,那麼其他學校呢?學生和家長又如何?社會人士對四校聯招的認受性又如何?甚至海外的一些教育機構,對這個聯招是否都能認受?照理來說,教青局所定的教育規範應要和四校聯招有關聯,否則教青局就脫節了,所以聯招帶來影響不容忽視,如現時已經有人搜集模擬試題,這就容易變成為應試而學習了。綜合來說,聯會認為聯招有一定好處,但是要制定長遠的、詳細的步驟才較理想。而且要徵詢教育界意見,不能操之過急,這樣才能達到協助學生,讓他們進入適合他能力和才幹的高等院校。

主持︰順帶一提,我們邀請過四間高等院校,教青局和高等教育輔助辦公室的代表,可是他們一個都不來。
馬竇

馬竇

馬竇

“澳門有得天獨厚的地方,就是不同學校有不同考試。”

我是讀歷史的,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考試和知識的歷史。

一般人覺得考試是考學生的知識,可是歷史學家告訴我們考試還有其他功能。傅柯提出:考試是可以創造知識和排列知識的。

我記得之前報紙報導過一個老師的心聲 :有一次學生完成模擬測驗後,有學生跟他說其中一個標準答案錯了,那個老師看了看,真的是錯了,可是他跟學生說:你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不要跟其他同學說,因為快要聯考了,不要搞亂同學,或者聯考後再告訴大家。

所以,考試是可以創造權威,制定一個對或錯的答案。

可是,五百多年前,哥白尼說地球是繞太陽轉,但沒有人相信他,他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今日如果有學生說︰太陽是圍繞地球轉的,我想那個學生也會付出沉重的代價。所以,我們注意到知識的對和錯,在不同的時代是不停變化的。

考試另一個功能,就是懲罰和奬勵人,它會奬勵該年代跟隨知識權威的人,和懲罰不跟隨知識權威的人。在此,我不是說知識是相對的,我亦相信知識有它的客觀性,我相信如果澳門有聯考,其背後的工作團隊,一定是很優良的。問題是,無論多優秀的團隊,在我們這個年代,專家說的答案,絕對不是完美和不容挑戰的。事實上,時代的進步就是靠不斷有人去挑戰這些知識權威,這不是靠專家,很多時都是靠普羅大眾、學生去挑戰的,但考試就正正是懲罰著挑戰。

此外,考試是很難做到客觀的。例如英文考試,如果只考讀、寫,那就正正是懲罰著將時間分配去寫英文和講英文的學生,而奬勵那些專攻讀、寫的學生,又如數學考試,代數、幾何在同一項考試內佔的比重,往往即使優秀的專家,都有不同意見。澳門有得天獨厚的地方,就是不同學校有不同考試,即是說,如果你不同意某間學校的知識權威,你可以去其他學校。可是我們要想,如果有聯考後,如果學生不同意這個知識權威,唯一的出路就只能離開澳門。

這裡我又想到另一個故事,是一個教育界前輩說的,他說每一次出卷都有學生跟他說︰老師你的答案不對,應該如何如何。那位前輩說,這就是教學相長。

第二點是,考試是會排序知識的,以我為例,預科考試後我填了歷史科,同學說我其實可以選一些好一點的科目的,原來學科有分好壞,這就是知識排序了。

在一張中世紀的圖片裏,天文學、神學、哲學都排在最上方,可是我們看不到商科,到了二十世紀後,大家反省知識排序是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多元化就產生。可是,排序卻又在不同的地方產生,例如在香港,很多人都認為法律、商科是較好的。這方面,澳門又是得天獨厚,例如有些綜合大學,有些以旅遊為主等等。一個讀旅遊的學生,不一定會比讀商科的遜色。可是一旦有了聯考,這些科目都會被貼上科目的標籤,優秀的學生會被選去讀熱門的學科,而且競爭更劇烈,而不太優秀的去讀冷門的學科,這樣就像以一些冷門的科目來懲罰學生。

最後,我想說,其實我們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聯招將會塑造澳門未來的精神面貌。所有人都應該一同去承擔,一同去探討聯招的影響。

我們應有一個歷史的想像力。

陳偉智先生

陳偉智先生

陳偉智先生

“聯招後,多元化、多樣化就消失了,一試定生死。”

希望教育界人士多多關照這個四校聯招的問題,正如阮修女所講,這個聯招現在仍是在不清不楚的階段。我們覺得,教育以學生為本,考試只不過是工具,工具的運用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現時澳門四間大學,入學時間和入學要求,只要細心一看,他們互相已協調好,科大三月、澳大四月……等等。這四間學校都會按序招生。大家又可以想想,是不是所有應屆高中畢業生,都考這四間大學呢?不會,這只是一個選擇。台灣、香港、國內、海外,都是應屆畢業生求學的途徑,所以說四校聯招可以減輕入學試的壓力,這命題其實是不存在的。相反,現在這四間大學,在入學試中,是有澳門特色,有澳門社情民意,是符合應屆中學生在基礎教育和他們能力表達的。剛才說到,四校聯招是三加X,定死了。又如理工,不同專業在不同時間開考,四校聯招有谷雩悃M這方面的安排?沒有的話,聯招又有何意思?如旅遊學院,無論日間學位或夜間學位,入學都有一個特色,就是要考英文小組口試,聯招又如何安排呢?又舉個例,如果考旅遊學院,考中文作文只需五百字左右,澳大卻是不少於六百字,日後聯招以那一個為標準?現在有說是以澳大為標準!聯招後,多元化、多樣化就消失了,變成一試定生死。

在同一個標準上,分數高的,就會去熱門的學系,不能夠再有一個多元的選擇。現在四校聯招與教育界溝通不足,一刀切地推行,很容易扼殺多元教育發展,和世間教育潮流恰恰背道而馳。四校聯招一出,整個教育界將會亂套,在未有充足討論下,只有反效果,而一試定生死的設計,對學生將有不良影響。對於四校聯招,我是持保留態度,如果說在2015年執行,我堅決反對,我很認同中華教育會理事長陳虹女士說,現在我們需要多點討論,多點聽意見,集思廣益,才定實行與否,才是對學生最有益的。

公眾討論

_DSC0255

聯招的考試標準如何制定?

觀眾一:

有關四校聯招的內容,本人不是太清楚,我想了解一下有關考試內容有沒有可能彈性處理?由於現時幾家大學都有不同的考試方式,如理工有些科目不用考英文,澳大一些學科會有AB兩套不同試題,考生可以有選擇,那麼將來統一進行四校聯招的話,這些彈性還會否存在?

陳偉智:

這是一個相當好的問題,正正也是我所關心的。這四校聯招分別向中華教育會和天主教教育聯會引介過,現在的考試內容和模擬試題就在個別學校中進行了測試,而將來的收生和分數標準是如何釐定,現時是不清楚和不具體的,到底是3家公立大學+1所私立大學自己去製定?還是由高教辦主導?這些都需要進一步了解,或者請曾經聽過引介會的天主教聯會阮修女嘗試作答。

阮修女:

我嘗試一下,因為本身也有很多疑惑。四校聯招是由澳門大學校務長彭執中先生來主導作引介的,但那只是一個很雛型的介紹,只提及免考那麼多不同試的好處,而有關考試內容和四校不同的要求如何處理等,他只回應說將儘量設計到中、英、數的考試都能適合四家高等院校的需要,至於是否按分數去排列等,亦沒有好實在的答覆,好可能因為還在設計階段,我們也有提及以中文科為例,如果照普通中文學校的水平來設計試卷的話,對英文學校的學生來說將非常吃力,而他則回覆說中文科的試卷將會放淺一點,遷就英文學校,好像會有幾課書取消不納入考試範圍內,因此我個人意見是很多事情還未清晰,究竟標準如何制定?澳門的教育制度是百花齊放的,如果全都都要遷就,根本很難做到,這些真要仔細研究才行,至於會否再因應院校不同而把試卷分拆進行考試,據我的理解就似乎不會了。

國際趨勢認為統考或聯招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質素?

觀眾二(仇國平教授):

就我記憶所及,有關聯招的問題曾在零九到一零年時在澳大討論過,零八年左右新校長來了,零九年亦來了一位負責教務的副校長,於是有了連串的新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有關聯招,當時我亦以教務委員之一的身份作出提醒,提出應該先跟學校進行諮詢,因為當時無論教師、家長和學生,都是很抗拒這類聯招,當時有不同意見,有些認為也需要聽學校意見,但也有一些認為不需要,因為這只是大學入學試,並不是中學高考,認為對學校的影響應該不大,後來當風聲漏出,坊間出現很多反對聲音,然而仍是沒有諮詢,因此聯招其實已蘊釀多年。

我自己比較關心的是聯招所造成的標籤效應,其實現在標籤已經存在,如澳大科目的收生分數都有不同,如歷史系收生分數是低一點的,而敝系收生分數較高。有關聯招會否影響多元教學和多元考試,剛剛提到我們要重視質素,學生為本,那有什麼教育制度可以如此?現時所認為的多元教育就是對學生質素有所提升?如以PISA測試為例,在PISA 排名中較高的城市,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都有統考,如上海、新加坡、南韓、香港、芬蘭等(對此論述有不同觀點及資料補充,請參閱本期另文《珍視每一個學生的芬蘭素質教育》),至於沒有統考的地方,如美國‘L們的排名亦比較低一點,其實這些國家近年的教育改革都比較傾向有統考的,當然澳門可能比較特別,因為澳門的經濟結構比較簡單一點,僱主好像對此也不太重視,如果認為人才質素不夠好,不會提及教育,只會說多請外勞,或引入多些外地專才,如果國際上的大趨勢都認為統考或聯招是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質素的話,那麼我們是否也要想想這方面,至於聯招會否對學生構成壓力,但其實所有轉變和改革都會對學生構成壓力的,但有壓力是否一定就是壞事?雖然聯招會帶來壓力,但是否有助減少學生所面對的問題?

聯考會使多點學生留澳升學?聯招是否為了將來全面推行普通話教學作準備?

觀眾三(新聞工作者):

之前跟一些行家談及「四校聯招」的問題,也就此問過教青局及高教辦人員,但他們都表現得比較「縮」,沒什麼正面答覆,反而中華教育會幾位領導層接受訪問時都對此表示支持,與政府退縮態度比較,不知中華教育會會否因此感到孤軍作戰?此外嘉賓談到一個問題──聯考會使多點學生留澳升學,但為何不是提升本地高等院校的質素而令更多學生願意留澳升學?如果因為政府政策而令學生多了留澳升學,那會否反而令四大院校少了提高質素的動力?另外,聯考也可能令一些學校修改課程內容,坊間傳言說考試標準會跟左派學校,那對天主教學校會否好大影響?網上也有老師提及,在一次聯招講解會上有提到,中文科有部份將用普通話考試,這令人聯想聯招的推行是否為了將來全面推行普通話教中文作準備?這是一個疑惑,到底澳門教育部門是否已有此準備?是否認為普通話教學才高級,廣東話則較次等?以後澳門會否如內地很多地方,學生不會講地方方言而只會講普通話?

阮修女:

根據個人看法,聯招如果辦得有系統的話,是方便了喜歡留澳升學的學生,而不會使留澳學生增多。我自己工作的是英文學校,無論有否聯招,有部份畢業生仍會選擇出外留學,因學生亦會考英國公開試。至於考試內容最好以顧全學生來作設計,但難處就是剛才我所提及的,澳門課程都是校本的,很難結合眾多學校的課程來制定入學試,是否因此意味着未來要推出統考?那就要再考慮了,因澳門情況較特殊,有十五年免費教育,亦有足夠的高等院校讓所有有志升學的學生入讀,那統考是否一個好的方法幫助學生升學?我覺得需要探討。

鄭洪光: 

回應剛才有朋友提到關於多元辦學及多元升學的問題, 近年是多了學生留澳升學,但站在澳門地方的角度,要有多元化的人才,就需要更多學生到外地升學以助擴濶視野,我們是十分鼓勵的,而且是需要的。至於提高高教質量問題,方法有很多,聯招只是其一。至於普教中,澳門教育最大特色是多元化,相信各校也會跟隨市場的需要來辦學。

留級率的問題如何解決?推行聯招時,如何協助一些弱勢學校的學生?

觀眾四: 

我是一位中學教師,對於四校聯招,我是贊成的,認為最終也需要做的,不過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剛才有嘉賓提過四校聯招很可能在一五、一六年進行,即將會發生在現時的高一級學生身上,而在考試大綱、內容都未清晰時,15年推出實在太趕了;另外,澳門的留級率很高,但同時升大學比率也很高,主要是因為高等院校學位足夠,基本可以人人有大學讀,但我比較擔心的是留級率的問題,從聯招到日後的統考,如果目的是為了減低留級率的話,那我就認為不要做比較好。我所任教的學校是一所地位較低的學校,我問過學生對聯招的看法,全部表示反對,理由是學生很擔心要跟其他學校的學生競爭,所以我希望日後教育當局在推行四校聯招的時候,多點思考如何協助一些弱勢學校的學生。

把聯招視作為改善教育質素的有效方法,其實是很危險的觀念。

觀眾五:

我也是一名老師。我有幾個問題。首先,我發現身邊很多老師及學生都先入為主地把聯招視作改善教育質素的一種有效方法,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觀念,而這種思維是從何而來的?我發現首先是出於一些負責引介的政府官員或教育界人士,以及一些媒體也經常引用該類表述,當大部份人對聯招或統考都未弄清楚時,這種既定觀念會妨礙公眾思考和判斷的。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現時澳門教育有很多問題存在,聯招和統考是否一個如此緊迫的問題?澳門有出外或留在本地升學的,為應付這些不同考試的教學模式早已出現,而運作以來並沒出現很大的學生資源錯配問題,所以我想問一下嘉賓意見,聯招這件事情是否成立。

聯招會否變相扼殺了學生對學科的選擇機會?

觀眾六: 

我是中六學生,如無意外,聯招應與我無關,但我也想探討這個問題。有很多同學跟我說,澳門比香港好的是有選擇,我們沒有統考,大學也比較多,選擇也較多,現在要做四校聯招的目的和動機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方便,以一個試來解決,但以後學生選科可能會變成按分數來分配排列,這樣很有可能令學生讀不到自己心儀的科目,這樣的話,四校聯招會否變相扼殺了學生對學科的選擇機會?

聯招以後,標籤化現象將更加明顯。

馬竇:

我想回應這位同學。我十分同意學生可以有選擇這件事是很重要的,以及剛才那位老師說的我們不應該一開始就假設聯招和統考是有利改善教育質素的方法,我們應保持更開放的態度,雖說澳門學生可以選擇到其他地方升學,但問題是統考將變成澳門第一個統一社會的知識權威,而在這個知識上面,我們是沒有選擇的,這樣將收窄了我們可以選擇去相信的一些知識體系;其次就是剛才仇教授說的對一些不同學科的標籤化現象已經存在,這點我也同意,而可以想像的是,在聯招或統考以後,這種標籤化現象將更加明顯,不同學校之間的科目以後都會被放在同一把尺之下去比較,而對於想選熱門或冷門科目的學生來說,這樣都將減少了他們選擇的機會,例如成績好的學生如果想讀一些冷門學科,將承受很大的社會壓力,反之亦然,有了統考之後,這個侷限將更加明顯,強度亦將更大,這個問題應審慎思考。

一定不能忽略的是考試的形式。

陳美玉:

我想補充一點是,不論統考好與壞,一定不能忽略的是考試的形式。剛才仇教授提到,芬蘭都有統考,但芬蘭這個考試只是中學裡的其中一個試,考試的形式如何是我們要關注的,如果這個試只是在很窄的範圍內,只考學生某一種能力或某一類型的知識的,那將是一個很大的傷害。

原本提倡的多元教育與多元智能發展去哪裡了?

陳偉智:

我也認同剛才鄭校長說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走出去,所以,四校聯招作為增加本地生留澳這一點來說,是不成立的,阮修女剛才提及現在澳門教育是校本課程,而聯招很容易產生統一課程,統一課程後就會產生陳美玉博士所提到的標準化問題,標準化出現就會產生馬竇先生所講的指標性問題,而指標性的作用就很容易成為現時澳門各間中學爭排名、揚威立萬的工具,學校可能為了在聯招中有好表現而特別訓練學生,這樣的話,原本提倡的多元教育與多元智能發展去哪裡了?我們的教育應朝向博雅教育的路線,而不是變本加厲變成應試教育的模式,如台灣香港一般,將來為應付四校聯招的補習社定必應運而生,目前有關聯招的各個方面我們皆不清楚,當局所說的好處到底在哪裡我們也不清楚,而一旦走上歪路,整個教育的基礎都會受到動搖,對學生將會帶來很多不良影響,對這一點一定要謹之慎之。

阮修女:

我再作小小補充。剛才有老師提到,聯招或統考是否改善教育的一個方法?我想這有兩方面,如果聯招是以多元化的方式去考,能照顧到學生的不同需要,使學生能夠讀到心儀的高等院校,發展到學生的才能,那就是對教育有幫助、是有進步的;至於聯招的問題是否迫切,如果聯招真的要在一五、一六年推行的話,那問題就十分迫切。所以我的分享是,如果要完善推行,應該要按部就班,一定不能急。

聯招將影響教學模式——如課程內容、中文課語言,甚至關乎聘請老師的問題。

觀眾七 (甘雪玲):

我覺得這件事無論教青局、高教辦還是四家大學,都處理得十分低調。他們只聯絡了學校和邀請老師去參加一些說明會,不少老師甚至不太知道有這樣的說明會,大部份家長和學生都不清楚有這件事,現在一下子很可能在一五、一六年就推行,而在如此低調,又不開放予公眾參與討論的情況之下,本人對此十分保留。我也參加了其中一場中文科的說明會,其中有份模擬試卷,當中有一題是以普通話來問的,這就引起了老師們的關注,對於一些已經用普通話上中文課的學校學生來說,這樣的題目是有優勢的,但對其他則不然,就如剛才那位傳媒朋友所提及,也是我所關注的問題,雖然這條題目佔分不多,只有兩分,但這不是分數的問題,而是將影響教學模式—如課程內容、中文課語言,甚至關乎聘請老師的問題,似乎學校聘請講國語的老師就好像較佔優勢了,不少在場老師都對此提出疑問,當時台上一位高等院校的負責人,竟回應說—其實不需要開這樣的一個說明會,我們都可照樣推行(聯招)的,在場百多位老師都聽到這句如此不負責任的說話,這樣的說明會其實不單向老師開設,也應向公眾開放,今天的論壇我想主辦方應有邀請到四家高等院校和相關政府部門,但為何他們不出席?這給公眾的感覺是——「你好縮」,這是我在這問題上的一點交流,希望日後能有更多這方面的討論。

聯招或統考與提高教育質素有關,這個觀點一定是不正確的。

觀眾八(直選議員區錦新):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人認為澳門教育質素差是因為沒有統考制度,但事實上聯招或統考與提高教育質素有關,這個觀點一定是不正確的。剛才有些發言好像把聯招和統考合起來談,但其實聯招和統考應該分開來討論,如果單從減少學生要考幾次試的麻煩,而學生又可以自由參與的,那麼聯招是可以的;

但問題是現在我們搞不清楚,這個聯招到底是政府主導?還是四家大學?這點是很重要的,如果由政府主催,這意味着是一個教育政策,但通過聯招是否就能令學生在選擇學校上方便一點?剛才陳偉智說了,這點我不談論,因為我們都不清楚,如果這是政府政策,規定所有中學畢業生都要參與的話,那麼事實上這個聯招已經變成一個統考了,在這一點上我是十分憂慮的。在教育界工作了三十多年,我一直都是反對統考的,澳門的教育體系是一個外向型的教育體系,澳門的畢業生並非主要在本地升學,因此不同學校自有其不同的升學趨向,有些面向國內,有些面向外地,好明顯各自有不同的教育體系,如果用統考的方法,這必然削弱了澳門學生往外升學的能力。道理很簡單,如果人人都必須參加,統考將必然帶領各家學校的教學,課程內容必然趨向統一,如果每間學校都要參與統考,就必然削弱了對外升學的競爭力,學生很難同時兼顧兩方面的考試內容的,所以我認為澳門應該繼續保持外向型的教育,兼容並蓄,透過接受外地高等教育來提升本地不同需要,因此我的觀點是,聯招,如果純為申請方便的話,我支持,但一定不能強制參與,亦不應由聯招轉變成統考。

聯招可能使其他學生無法讀到自己想讀的學校?

觀眾九:

我是一位學生,我想講對於聯招派位的一些擔憂。之前亦有講者提到澳門的學生有不少都是往外地升學的,之前這些一心往外升學的學生,可能一般只會報考一、兩間本地大學,但有了聯招以後,一次考試就可以報四家大學,這樣一些原本準備往外升讀的學生但同時又考到本地學位,這可能會使其他學生無法讀到自己想讀的學校,這個問題又如何解決?

家長的視野和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

觀眾十(蔡梓榆教授):

我比較關心的是家長在聯招之中擔當了什麼角色的問題。我舉一個例子,我有一位學生,在三年多前同時考到澳門大學法律學院法律系、香港大學法律系和台灣大學法律系,我跟她的母親談了很久,這位同學現在就讀澳大法律系三年級,最後有這個決定主要是因為母親,她是獨生女,母親不放心她離開,同時家住氹仔,母親認為上學很近……可能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從事教育工作愈久,愈發現現在的澳門年青人是在兩極化的家長狀態下成長的,一些就好像這位家長,對學生施予龐大的影響力,特別是乖和成績好的學生,他們自主性可能不大;另一些就什麼都不太關心,包括子女的未來;問題就是在於澳門家長的視野,以及對大學教育的認識,另一方面我亦發現澳門的學生愈來愈不自主,愈來愈物質化,以及不願思考,但讀書能力是有的,這是一個狀況;另一個是今年我在一家私立大學教書,當中有2/3是內地來的學生,問他們為何會來澳門升學,他們也說是家裡人的安排,但他們讀書能力也很強,尤其對於同班的澳門同學來說,我亦有教一些年紀較大的、就讀教育碩士內地來的研究生, 很奇怪,也是家裡人為他們選擇來澳就讀,碩士生也如此,我比較擔心的是,現在我們的中學教育,給了多少獨立自主的能力予學生,如果在這方面,我們的文化無法形成,無論統考還是聯招,都不會產生多少成效。這是我比較首要的關注。

第二點就是,我關心將來大學裡學生的組成是否足夠多元,是否有來自不同文化的學生,幾十年前我到台灣讀書,打開了我的視野,原來與此同時,台灣學生也會被澳門學生影響,將來聯招,不論留澳學生是否增加,但將來在澳門升學的學生,將與什麼外地學生一同坐在課室內,而相互影響如何?是否可增加或提升彼此的文化質素?如果連這些也沒有的話,那我並不企盼這樣的聯招,如果僅僅只剩下一些很可憐的「方便」、「唔好搞咁多嘢」,我最關心的是,將來我們的學生在本地大學裡,到底會接受怎樣的教育,是否有助提升我們人才的質素,我覺得這些遠比聯招的疑惑,更令我感到疑惑。

聯招是中央、特區、政府、院校一拍即合的結果。

觀眾十一(譚志強博士): 

我支持陳偉智的講法,因為我曾在台灣半工讀多年,其實聯招或統考是不會減低學生的壓力,還會加強許多,光是看台北和大陸的補習班那種密集程度就知道了,因為每個家長和學生都想爭取好點的成績擠進好的大學之中。至於為何這次沒有政府官員和四間高校的人出席這次論壇,因為這次聯招是特區政府迎合中央的措施,大家都知道去年香港搞國民教育全面崩潰後中央是很沒面子的,於是試在澳門推行聯招,可以藉考試引領課程,把一些國民教育的元素塞進去,這也是為何當問到政府官員時他們都不大敢答的原因。為何他們那麼熱衷去推,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高教辦通過聯招可以增加一些權力,而對高校來說,聯招主要是與利益有關,因為對一些高校來說,他們的競爭能力是很低的,教學質素亦不可能與其他學校相比,便唯有出一些招數來搶學生,所以這件事是中央、特區、政府、院校一拍即合,聯招有一個好處,可以不用考那麼多試,這對優秀學生而言的確是,但對中下成績的學生來說則很困難,而且學位被優秀生佔了,中後段學生的機會可能減少,而如果說要吸引學生留在本地讀書的話,則除非要靠派錢才可能做到。

聯招各項準備皆未到位,急於推行只會「車毀人亡」。

陳偉智: 

多謝譚博的分享,但有一點我不太認同的就是,中央意思是否就一定要按章辦事呢,無論聯招或統考,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一切都應從學生利益出發,剛才在座各位都探討過,無論聯招的準備、諮詢等各個階段,或者考試的形式、內容、範圍、各個中學基礎教育的配套等,完全都未到位,如果2015年要行的話只會「車毀人亡」,受害的只會是學生。

教育界與有識之士是否該為此事大聲疾呼,是否能改變現實是一回事,作為一個公共知識份子、一個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勇氣向中央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就該政策向特區政府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有關當局不能向大家解釋今天我們所有的疑惑,絕對不應容許有關部門強制施行,因為這將對我們下一代構成很大的傷害,不應該令學生被標籤化,不應令學校在產業化底下走功利路線,教育如果走功利路線時,我們下一代怎可能有多元智能,怎可能有多元思考及批判能力?這對國家的將來也沒有益處,我們應該對自己負責,對下一代負責,不要因為一些政治或個人權力的問題,而犧牲其他人。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