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學培養皿

006 秋後算帳 ── 小城敗選的檢討 紙本月刊

文:川井深一

網址:https://aamacau.com/?p=4904

時間:2013年10月6日 14:14

教育場是身體經驗場

澳門教育界近來推行「綠色學校伙伴」,口號聲響令人驚艷,身處教育前線的我不免返家與各界親友談及這幾年來澳門綠色教育的變革,言談中多少帶有些興奮和自喜。

少時就讀台北市某女子學校,學校裡有座小山,升學壓力緊張的情況下,學校卻逼迫學生每週花數個早晨進入小山散步,風雨過後還要求我們撿拾掉落的樹枝,每學期有好多堂課甚麼都不做,只是進山野炊,或讓同學自由對談。山裡有幢建築,傳說鬼影四起,殊不知那是貝聿銘早期作品。

分隔兩地,澳門長大的J也有幾乎一樣的經驗,J童年所就讀的東南學校也曾有座小山崗,進入仲夏之際,學校會要求學生上山撿拾雞蛋花。這孩子最棒的時刻都在山上發生,小山崗是個極具療癒性的空間。

看過今天正在推行綠色校園的學校,做的居然是背道而馳的設計:鋪上磁磚、水泥或膠皮,放上幾株造景植物就算完工,並大打環保旗幟。我好奇隔絕泥土的環境如何教學生親土地;校園豢養幾隻烏龜或魚,孩子們是不是就能尊重生態、尊重生命;造景植物能活多久,吸收多少校園碳排放(還有建設工程所釋放的甲醛)?

教育場是身體的經驗場,我以為擴大學生身體美學體驗的可能,才能夠有昇華成心靈層面的思考,而孩提時代間接經驗的推崇則只會導致人格喪失的危險(杜威)。就當教育場域仍處在制式不變的樣貌,甚至是受教空間被剝奪(J女士談到當年的小山,現在卻是財閥地產商佔有)的同時,教青局卻投入大批資金補助各校進行多媒體教育計畫,強打「一人一平板」口號,試圖以平板電腦丟掉傳統課本,並寄望以平板電腦刺激受教體開發創新思維,我更看到有學校在宣傳這個計劃時寫道:「探索摒棄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學生提升至教與學的主體地位」,真使人憂心「平板電腦」的名字取得好,不就是讓人體感官接收趨向單一且「平板」的工具,而人對於「美」的感知本來就是在五感接收平衡的情況下,在心靈消化,然後轉向溫柔或理性的分析。平板電腦在進行的卻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工作,受教體感官接收直接且飽和,如何留下空間咀嚼、享受知識的美味?創意思維來自於個體看世界的獨特眼光,科技不過是媒介之一,教育資源的傾斜讓我看到學生宛如實驗室裡被解剖針釘死的青蛙,動彈的只是受電擊那處感官罷了。

分享中,我才恍然大悟這種種教育計劃,更接近一種哀悼儀式,讓下一代澳門人正式告別已經或正在失去東西,無論是自然環境、美學空間,或身為人應得到的完整平衡體驗。

環山步道 (天主教達人女子高級中學)

環山步道
(天主教達人女子高級中學)

環山平台 (天主教達人女子高級中學)

環山平台
(天主教達人女子高級中學)

校園公共藝術-生命之池 (天主教達人女子高級中學)

校園公共藝術-生命之池
(天主教達人女子高級中學)

台北天主教達人女子高級中學

台北天主教達人女子高級中學

美是一種對生命韻律的渴望

若說「教育場是身體經驗場」,那生活空間又何嘗不是呢。近來,澳門有些讓我非常詫異的暫時性建設(求神拜佛我多希望它們是暫時性的),如每況愈下的節慶燈飾(外加擴音曲),如讓我誤以為是某種置入性行銷形式的喜羊羊兒童圖書館(裡面還有一座只許拍照,不許靜坐閱讀的熱氣球?),遑論那些家長們開始領子女進入的豪宅會所和賭場酒店的人造海灘。

在任何身份之前,我們首先是個「人」,人的身體是個巨大的接收器,可以立體地接收五感訊息,這個接收器應避免過多的刺激(過多刺激,就是填鴨)並且進行分析消化工作。感官留有空間,心靈便有了空間,留白的地方將呈現感官平衡之下傳達的訊息,這就是生命的韻律。

不平衡的訊息,發射出來的韻律則無法度,而平衡的訊息,散發出來的即具有規則,這就是美。

追求美,追求也是身為「人」的完整,氣韻方能平和。

我喜歡孩子用身體去探索這個城市的質感:爬行時期,他用手抓觸松山的叢草樹葉,遇見黑熊Bobo,孩子舔舐圍網想知道黑熊(和豢養)是種甚麼滋味;或是赤裸著身體,去觸碰黑沙髒髒的海(還有從不知名的遠處運來,又即將被海帶走的沙);或是走過爛鬼樓十月初五街十六浦沙欄仔,嗅聞茶葉、木頭、魚欄、蠔油、藥草、涼果、椰子、豆豉的氣味。

儘管我和我的澳門小孩多麼迫切渴望一個有誠意的公園,如自然保護地、創意而非複製類型公園等;渴望注重全人發展的教育政策;渴望自在的美學鑑賞氛圍,如視閱讀和藝術欣賞為生活的一部份,而非比賽或考級。但不可否認他是多麼幸運,時間豐富了這個城市的肌理,作為這一代建設者,就算給不了太多,也請務必確保他們能好好活在裡頭。

訂閱每月紙本
澳門孩子活在城市的肌理

澳門孩子活在城市的肌理

澳門有個喜羊羊圖書館

澳門有個喜羊羊圖書館

【城市美感,這麼近,那麼遠。】
是的,澳門有很美的一面,但實情是我們並不生活在旅遊宣傳片中的那個澳門,每天目光所及,都會左右個人行動──走路時自然會選比較美和沒那麼多大型垃圾筒的那條,因為難看而決定不再拿宣傳單張(管它什麼內容),絕不讓子女進去那家品味惡劣的主題圖書館。美感選擇與個人生活太密切了。
美感培養需要素質教育,美感維護是每一公民的責任,美感推行更關乎執政者的人文視野,帶頭而行,主導城市進取改變。至少,必須清楚意識到美,對一個城市之重要。台灣民建會(今文化部)在二〇〇八年開始推行全民「生活美學運動」時便強調──美,是廿一世紀城市的競爭力。
十月專題我們便來談談所觀察到的一些對美學缺乏重視的問題。如城市視覺設計的落差、人文環境素質的缺乏、學生身體美學體驗趨向平板化的危機、單一化的市民生活、以致喪失美學判斷的城市空間等,望能引起關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