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的智慧(食篇)

政府宣傳“做個精明的消費者”,意在鼓勵大家選擇正規的店鋪,買到有品質保證的商品。當然沒錯,誰也不想受騙,買到冒牌、劣質貨。不過,在我看來,精明二字已有些許過時。

如今我們擁有的知識足以讓我們全局的看待世界:一方面,商業文化席捲全球,消費支撐著我們賴以生存的經濟體系;一方面,地球因過度的消費,資源幾近枯竭,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也是橫在人類頭上的一把利劍。所以在如今的商業時代,只是“精明”地維護自己的權益是沒有辦法解決人類未來的生存問题,作為一個被上天賦予了理性的人類消費者,我們應該要有消費的“智慧”。智慧,包括了“精明”,還包括了對未來負責任的態度。

那麼,如何做呢?先從嘴巴說起。

WWF 海鮮選擇指引

WWF 海鮮選擇指引

選擇食用的物種

口最難管住了,饕餮的樂趣無法阻擋。青菜豆腐無法滿足胃口,雞鴨魚肉也吃得發膩,定要去嘗試各路山珍與海味。且慢,可有瞭解過你將要食用的山珍與海味,有沒有是瀕危的物種,會不會影響生態環境,可有受到污染?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魚翅了,其捕撈方式殘忍不說,鯊魚數量銳減已造成海洋生態的破壞,而且魚翅上容易富集重金屬污染物。如果繼續吃下去,簡直是愚蠢了。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太平洋島國漁業中心的海龜評估項目負責人Kyle Van Houtan的研究團隊分析了夏威夷來自154家餐廳的376份功能表,結果顯示:岩礁魚類、底棲魚等近岸魚種,在1940年之前還是當地菜譜上的常客,但是到1959年夏,這些近岸魚種在取樣菜譜上的出現率下降到了10%以下。這一時期的餐廳紛紛轉而售賣大型深海魚,例如金槍魚和箭魚。到了1970年,大型深海魚出現在了95%的菜譜上,而近岸魚種則全部消失了。這些菜譜一方面顯示了大眾口味的變化,另一方面則表明了近海魚種的數量在急劇下降。那現在呢?雖然我們的功能表上還有豐富的大型深海魚,但是科學家已經警告了我們:如果以如今的捕撈速度持續下去,2045年,海洋裏將無魚可捕。這麼近?你也許會驚訝,沒錯,就是這麼近的將來,海洋變成一團沒有生命力的死水。可怕嗎?簡直不寒而慄。海鮮美味又有豐富的營養,我們難道要從餐單把它刪除?

當然是不可能。我們其實可以繼續吃,但是不可以什麼都吃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一些其他環保團體都有做過海鮮指引,如果按照指引去吃那些建議吃的魚種,既沒有生態負擔,用心烹調也可以滿足你的胃口。當然除了海鮮,陸上物種也要選擇那些沒有生態影響的,如果不懂,google呀,資訊時代嘛!

一個最簡單的原則就是,多吃家常的菜和肉,用不同的烹調方式來換口味,而不是靠吃新鮮品種來換口味。

計算食物里程

除了物種的選擇,吃的智慧還包括計算食物里程。

什麼呀,我最怕算數了,你也許會皺眉頭。其實很簡單,就是選擇那些產地離你近的食物。食物的運輸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產地越近就意味著食物從生產到吃進你的肚子裏所製造的碳排放越少。所以西方有很多支持本地農夫的運動,也有各種農夫市場。澳門彈丸之地並沒有本地的農業和養殖業,那麼廣東和香港便算是本地了。如果有兩個同樣美味的蘋果在你面前,一個來自美國,一個來自臺灣,那麼選擇臺灣蘋果的食物里程要少一些。很簡單吧,只要你對世界地圖不陌生,便可以在選購的時候稍加考慮一下,以減少每次購買的食物里程。若每個人都少一點碳排放,其總和也是非常可觀的。

儘量選擇有機的食物

沒錯,有機食物是比較貴一些啦。但它們的昂貴是有理由的。因為在種植過程中沒有使用非天然的化學物質或有機物質,如農藥(即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肥料等,而且作物本身沒有經過基因改造,加工的過程沒有使用化學添加物,有機食品的生產成本相對要高出普通的依賴化學品種植加工的食物許多,種植者要花費更多的心血,而且對於消費者,有機食物安全無污染,對身體也是最健康的選擇。

除此之外,有機的種植方式還有一個意義重大的好處——它對土地是友善的。經過農藥使用的土地往往肥力會下降,持續多年甚至會變得不適合耕種,而且田間流出的水還會污染當地的水域,而完全使用天然材料的有機耕種則不會,是完全可持續的。

有一幫熱愛自然的可愛的人放棄了城市裏的工作,走到鄉間耕種,用友善土地的方式生產綠色無污染的食物,《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有米》二書就講了許多個臺灣和香港本地農夫的故事。讀完讓我知道,食物的珍貴不在於外表怎樣,而在於從生產到我們的嘴裏,花費了什麼樣的心思。

另外我們也可以為自己的一周餐單設置一兩天的素食日,既可以清清腸胃,也可以減少個人碳足跡呢!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

有田有木 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