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畫的迷思

提起世界名畫,一般民眾,包括學校的普通科或通識科教師,幾乎在第一時間就想到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或許有人接著會說「最後晚餐」。如果再追問下去,得到的答案大概是梵谷的「星夜」,能夠再舉出梵谷的「花瓶向日葵」的話,是對藝術稍為關注的了,接下來能再舉出不屬這兩位藝術家的其他作品的一般民眾便更稀少。

有人可能會提出「畢加索」這個名字,因為不少人對這個名字並不陌生,知道他是大藝術家。如果問畢加索可有藝術作品在世界名畫之列?如果有的話,到底是哪些作品?多數會茫然答不上話來。

Mona Lisa 蒙娜麗莎 - 達芬奇

Mona Lisa 蒙娜麗莎 – 達芬奇

就說前面提到的四件作品吧,人們最熟悉而且能夠約略指出它的價值的是「蒙娜麗莎」,因為除了(歐美)市場有不少商品借用這個圖像外,媒體也常常提到「蒙娜麗莎的微笑」,還有加上暢銷小說和電影「達芬奇的密碼」的加持。其次是「星夜」,它在拍賣會上所拍出驚世的天價成為當時全球媒體的焦點,在日後的藝術品拍賣報導中,屢被媒體拿來做比較。「世界名畫」(以及「世界知名藝術家」)這個光環自然順理成章地成為我們的非藝術專科教師選取視覺藝術教材的信心指標 (筆者並不否定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特別見諸於學前階段的教學,而且是僅止於極少數的幾件知名作品而已。

Sunflowers 花瓶向日葵 - 梵谷

Sunflowers 花瓶向日葵 – 梵谷

不過,不管是否藝術專科教師,我們從來都沒有反問:「世界名畫」是怎樣選出來的? 人們根據甚麼標準來選「世界名畫」? 這些標準是由甚麼人來訂定的? 為甚麼我們所知道的「世界名畫」都是歐洲的藝術作品,而且大多是歐洲自文藝復興始的作品?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並曾擁有過輝煌的歷史與文化發展的中華文化,為甚麼在歷代的藝術作品中,沒有一件能夠被選上?

當我們的教師從幼稚園開始便向學生推崇中國文化缺席的「世界名畫」,我們不覺得有問題嗎?當外國的藝術教育學者,特別是教設計的,屢提及北宋范寬的 「谿山行旅圖」,而我們的藝術教師對這位北宋山水畫代表人物的重要存世作品卻一無所知,我們該作何想?

縱觀中外的學校藝術教育,不論採用教科書與否,無不從基礎的教育便開始讓學生適切地接觸自己國家民族的藝術文化 (至於如何選材和怎樣教不在這裡討論)。這是藝術教育要肩負的文化傳承的教育目的。翻開台灣或中國大陸出版的藝術教科書,中外藝術作品、地方性與世界性的例子並存。多元藝術文化觀的前提是自我藝術文化的認識不缺席。

李安在一次接受訪問談到文革期間很多歷史文物被毀時說,他從未看到過哪種文化這樣痛恨自己:「無論是精英文化還是流行文化,你都需要有自己的根,那就是你的文化,你的脊梁,你是誰。」

請別告訴我澳門教藝術的老師把殖民者建築為主的「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納入藝術教學內就是「文化自覺」的明證!!!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谿山行旅圖 - 范寬

谿山行旅圖 – 范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