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女性看親密關係

根據統計局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澳門適婚年齡的男女比例不均,男性為45,900人,而女性為50,200人。澳門女性人口明顯比男性為多,而且適婚年齡的已婚女性只佔少數,未婚女性卻佔大多數。究竟她們在面對澳門的傳統華人社會文化的衝擊時,到底是怎樣面對親密關係?當中的困難又是什麼?

懂得包裝才有「市場」

Apple是一名學生,她坦言喜歡收看早前風靡一時的配對節目「盛女愛作戰」,其中一集有位參加者不願意打扮自己,她都覺得沒有異性願意選擇該位女士作為伴侶是正常的一件事。另一受訪者Mary亦坦言,從澳洲留學回澳門後,由於身型的關係,在職場面試及認識異性時都遇到困難,較難認識到條件好的男士。雖然她在澳州的身型標準是算是適中,但在澳門的身型標準下,她已屬於肥胖,發現澳門較難接納肥胖的女士,因此她被逼透過改變外表、改變自己來迎合社會,只渴望能進入一段親密關係。Mary改變自己後,除了得到不少異性的青睞,同時也得到女性同事的幫忙。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的薰陶下,即使學歷高的女性都會受到影響,認同了外表美觀的女性才值得男性追求,批評和否定外表不佳的女性,造成女性被分化、姊妹情誼缺失的情況。因此,女性會透過減肥、化妝、打扮,將自己包裝成商品出售。

愛要反映在品牌和身價上

資本主義制度除了將女性商品化外,還將愛情商品化,就好像將市面上某些產品塑造成浪漫和永恆、甜蜜和溫馨的形象,擁有了它就像擁有了理想中的愛情一樣。Joan認為如果收到「Tiffany & Co.」的鑽戒會感到很高興,這樣表示伴侶肯定自身的價值,整個人的「氣勢」都不一樣了;但如果知道身邊的朋友同樣收到鑽戒,而戒指本身是沒有品牌的話,會立即有一個對比,認為她比較弱勢。而且伴侶送的禮物越多,代表對方越在乎自己、代表自己越有價值,才值得對方為自己付出。其實「Tiffany & Co.」雖然非價格極高的品牌,但全天候的廣告將其塑造為真愛形象的代表,因此擁有它就像擁有了浪漫永恆的愛情。Joan本身為一名設計師,學歷水平高,有一定的經濟收入,雖然Joan自身有能力為自己創造美好生活,但她都深受資本主義的影響,透過物質來評估自身與其他女性的價值和地位。

嫁唔出「有罪」!?

古語云: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女性在社會中要依靠男性,待適婚年齡就要結婚生育,澳門人深受傳統華人社會文化的影響,女性的價值似乎只建基於青春,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的身價就會下降,因此必須在身價大跌前「清倉」發售、盡快結婚生育。父權制度利用異性戀之親密關係以確保男性擁有支配的角色、女性擁有附屬、依賴的角色。 Susan和Mary都有雷同的經歷,Susan是一名性格開朗的女子,學歷水平高,並成長於中產家庭,與Mary一樣皆是有能力的女性。但在澳門的傳統華人文化下面對親密關係,她們都希望30歲前結婚生育,Susan更視建立家庭為終身目標;另外, Apple表示眼見身邊已婚人士的痛苦,自身並不嚮往婚姻,但礙於擔心不結婚會遭到社會的歧視,所以都會為迎合社會而選擇結婚。在這個推崇婚姻制度、不結婚像是「罪」的社會文化及氛圍底下,加上現時澳門適婚年齡的男女比例不均,女多男少,導致女性更急於找尋伴侶。

女性間的戰爭

受訪者Mary就在朋友的介紹下,參加了單身人士俱樂部的聚會,其中有一個配對環節,是由男士去挑選心儀的女士,從此,各位女士頓然間變成了競爭的對象,大家互相展現最美的一面,包括自身的胸部及美態,只為求讓男性挑選自己,為了爭奪異性的歡心,無不惜心打扮及盡露身體美麗本錢,就如格鬥場上互相揮拳的選手,上演著一幕又一幕的女性戰爭。女性投入激烈的戰爭,只為了能和心儀的男士開展親密關係,可見父權社會利用親密關係的壓迫來分化姊妹,令女性成為互相競爭的對手,勝利者才能取得親密關係,得到世人的「祝福」。 從受訪者的背景可見,她們均是有能力和學歷較高的女性,但仍然是逃脫不了資本主義制度和傳統華人社會文化影響,她們對親密關係的信念就像種子一樣,早早就種在她們的身體裡,並不斷發芽生長。女性勇於主動追尋愛情,敢於向大眾展露對心儀男士有好感的一面,為的就是取得親密關係,女性與女性成為了競爭對手,親密關係成為了女人與女人間的戰場。

為愛而妥協?

當女性一旦進入異性戀之親密關係,又或在曖昧期時,很多時候她們會對另一半有很多的期望和假設,而自己亦會自然地作出一些改變,為了維持這段親密關係。試想想,你們在拍拖時自己有沒有試過妥協,為對方作出改變呢? 被問到約會時會期望男生為自己做什麽?「當然是要男生接送啦!」四位受訪者不約而同地說出了同一番話,她們都認為男性需要接送上下班或約會,原因是覺得男生接送女生才顯得女生的矜貴。 Joan:「我會主動要求對方接送,冇車都要送我返屋企!」、Apple:「我會比啲暗示,等對方知道要送我。」其實所有受訪者都是有能力自己回家,但為什麽一定要男生接送呢?男生接送女生是否天經地義,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但如果當女生覺得男生一定要送自己的時候,女生就會將自己塑造成為依賴者,需要依靠男生才能回家,這顯然是受到傳統父權制度下,女性需要依附男性的定律。 細心想想女生為什麽要男生送自己呢?Joan:「冇車都要送我番屋企!」再問下去,發現原來Joan是希望可以有多點時間與對方相處,維繫這段親密關係。所以女生在要求男生接送時,目的是希望可以得到保護,就算依賴並非真心,其實也是爭取時間與對方溝通,掌握彼此的空間,不只是完全地被壓迫著。

 強者就輸了!

女性往往會被塑造為柔弱、溫柔、細心、整潔等形象,而男性則被塑造為堅強的保護者形象。Mary在澳洲留學,澳洲提倡男女平等,就算男生比女生職位低也是一件普通的事情,沒有什麽大不了;回到澳門之後,她發覺兩地的文化差異很大,Mary表示自己是一個很有自信的女人,在公司也有一個較高的職位,平常都是命令男生工作,令到男生都怕了她,沒有男生願意靠近自己。但反觀那些表現弱小的女生卻有很多男生靠近,於是自己也嘗試去學習女性應有的特質-溫柔,「試咗之後真係多咗好多男仔癡埋嚟,同啲同事傾計都多咗。」當問到Mary對她有什麽影響或者她有什麽感受時,她表示這事令她知道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要學習調整自己,使自己能融合這個社會,而當自己能融合時,自己也覺得很開心,因為不再被排斥和孤立。 Jodie也有類似的經驗,Jodie平時是一個比較粗魯,性格像一個男生,家庭裡亦沒有教她如何成為一個女性。她表示,在社會上工作,不可以表露自己本來的性格,因為會讓到周圍的人覺得她不像女生,從而沒有男生願意跟她交往。她在學校學習和工作上見到不少女生用一把柔弱的聲音對男生說話時,男生便會馬上對這樣的女生獻殷勤,她們得到不少男生的幫助,但自己卻要幹苦力,得不到任何人幫忙。經過多年來這樣的經歷後,Jodie開始學習溫柔地對待男性,結果真的得到了很多男性的幫忙;因此,Jodie表示為了得到別人的幫忙或可以跟男生交往,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實一面暫時收起,雖然有時也覺得很無奈,但當可以得到別人的幫忙時,便覺得扮柔弱也是可以接受的。雖然她們都扮演出與自己不同的性格,但她們又得到了另一種快樂和享受。

 女人是「豬」還是「諸」

『矜持』──女性要保持莊重的態度,也就是說不要讓人家感覺妳很隨便。  在華人社會裡,皆普遍認為矜持是女性需要擁有的,如果女性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往往會被說是愛出風頭、多嘴、無儀態等等。甚至在男女親密關係中,社會似乎建構出女性需要被動,不可先成為示好的一方,要等待別人的追求,才能突顯女性矜持/矜貴的一面。這個無形的規限,讓女性失去自我,不敢表露自己的本質性。 Mary對於自身能力感到自豪,她的工作能力強,是一個會欣賞自己能力、亦為此而感到驕傲的女強人。但這樣一個有能力的女性,都難以避免不跟著社會建構的步伐走,為社會化的標準而作出妥協。雖然如此,但檢視與Mary的對話中似乎亦透露出一絲意外的訊息:「如果遇到有feel嘅男仔,我唔會主動去追佢,但係會比個signal比男仔,等佢黎追我。」就連Apple、Joan、Susan都不約而同的一致表示認同,亦有試過同樣的做法,而Jodie則會直接主動追求男性。一直以來,在父權社會體制底下,女性往往是處於依附、被動的角色,權力的拐杖總被男性緊緊握住。但現時的澳門女性似乎有另一種見解,就訪談個案而言,有能力的女性,雖然在愛情裡會扮演弱者,但在工作中她們卻又能展現及炫耀其自身的能力,從中看到即使是女性也有權力反抗、抵禦父權下的男女權力失衡。即使女性在被壓迫的父權制度之下,都可從中顯示性的權力及權力轉移,而且女性的社會角色也可以多元化,從訪談中顯示出,部分澳門女性在面對親密關係時,表面是被動者,但實際上卻可能是操控者,透過異性戀中的權力轉移從而提升了女性的價值。即使是完全墮入父權陷阱的Apple雖然很接受父權的思想,但她亦會透過參與進修課程,來提升自身的價值及能力,而非只甘於接受附屬及次等地位的女性角色及價值。

「退才是進」

提高女性的自主性及權力控制,令對方主動追求自己,從另一個角度看,男女之間的權力似乎逐步被轉移了,並非再由男性作深層的主導。Joan:「既然而家成個社會嘅趨勢都係咁,我咪突登扮柔弱扮蠢,等啲男仔幫我做嘢,但係咁樣唔代表我覺得自己係冇能喎!」從基進女性主義角度看來,Joan似乎仍然逃不開被父權制度的壓迫,她會為了讓男性展現出男性的力量及權威,因而甘願扮演弱者貶低女性,以繼續維繫及強化父權制度對女性的壓迫。但從另一方向來看,女性故意扮柔弱及扮蠢其實只是互惠互利,又何樂而不為呢?筆者反而覺得示弱也是一種力量及手段,而且多數只有女性才能做到,透過這種示弱力量及手段,在在顯示出女性智慧的一面,從中操縱著男女親密關係的權力角色轉移現象。 前文提及,Susan年初失戀後便即主動積極地參加不同的聯誼活動,此外,亦花錢參加了單身人士俱樂部的聚會,很快地便認識了現任男朋友,但她透露當初會失戀後即主動參加聯誼/單身派對主要是由於避免讓自己陷入失戀的痛苦中,而且認為這樣可幫助自己擴闊社交圈子及開拓人脈。一位開朗樂觀的女性,看似是為了追尋幸福的異性戀而努力作出某些行動,但實際上卻是在為自己進入父權的資本主義社會而備戰,無論是面對親密關係,還是面對身為女性的自己,都正正在加強女性自身的戰鬥力,進而奪取女權主導的角色。 有時候,女性所做的一些所謂對父權/社會建構作出「妥協、讓步」的事情,如減肥、扮靚、化妝等,是否就證明女性是屈服於父權制度下/被社會建構的女性特質牽著走?就像Joan曾說:「想減肥係因為鐘意扮靚,當自己著得靚一靚時照鏡,心情都會不期然咁開心咗,當我襯衫襯到好型戈陣,我會好proud of自己有呢種能力,令我好欣賞自己,我覺得打扮係需要,因為令到自己睇到都覺得好開心!」當整個社會建構出女性要瘦、要靚,才能獲得男性青睞,當女性為了迎合這個社會而作出改變,可能已並非只為了原本的吸引法則。女性其實也是有權選擇繼續享受此快樂模式的,並非為這個社會,而是只為了自己能享受其中。

結論

從研究的分析及討論,澳門女性對於異性戀之親密關係中的幸福,是否只能從男性身上取得?透過是次研究後,筆者普遍認同基進女性主義的角度,認為幸福可以靠自己努力爭取,而非單靠男性。父權社會透過社敎化、社會建構、性別刻板印象等手段,將作為女性的我們麻醉,將親密關係中的壓迫視為「合理」和「正常」,讓我們產生自我身份認同的危機,到底我們要否阻止父權社會對我們的壓迫,從而作出反抗?但畢竟我們仍然生活在這個華人社會裡,仍是需要別人的認同和肯定,那麼我們就繼續妥協,從而取得親密關係,以得到社會的認可?這樣的話,愛情似乎變得虛偽,因為面對父權主義社會,女性必須要符合角色的標準,就好像女性明明自身有能力,但在男性面前需要裝傻;男女均有獨立經濟能力,但男性在女性面前要裝大方,做負責付款的角色,到底愛情最基本是什麼? 基進女性主義認為女性不應進入親密關係,一旦進入就會被父權制度所壓迫;而馬克思女性主義則批評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愛情大多建基於物質,去建構出虛假和物質的愛情,更加強了父權社會的運作,進一步壓迫女性,要女性去妥協;但從後現代女性主義角度來看,認為愛情是沒有「根本」的,所有事情都是被建構,因此認為資本主義下的愛情,都是其中一種愛情,不能絕對地批判/全盤否定資本主義下的愛情是錯誤的,否則,那便是另一種的霸權。 而且親密關係受到文化的影響,如針對沒有事業的農村女士而言,根本就沒有自我實現的理念,家庭就是她的目標、她的全部,這種也是親密關係的一種。因此我們也不能排斥/否定任何一種親密關係,女性可以繼續享受收到男性的禮物,只要不要鄙視沒有收到的女性即可,我們不能否定/排斥資本主義下的愛情,但也不要讓資本主義下的愛情成為唯一的標準。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Screen shot 2013-02-15 at 3.36.20 am

配對工作坊近年亦成為澳門社團的目標服務之一

配對工作坊近年亦成為澳門社團的目標服務之一

你尋找另一伴的原因是基於甚麼

你尋找另一伴的原因是基於甚麼

參考文獻

Abbott Pamela & Wallace Clair。(2003)。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俞智敏,譯者) 台北:巨流。
R. W. Connell。(2004)。性/別: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劉泗翰, 譯者) 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林芳玫。(1999)。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林麗珊。(2008)。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五南。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台北:揚智文化。
孫瑞穗。(1997)。(為什麼女性主義者要準備隨時「離開婚姻」)見《騷動》季刊,第三期,頁30-37。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蔡錦昌。(2009)。在論文中如何交代你的「研究方法」?。
顧燕翎、林芳玫。(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鄭至慧。(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