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結義,好一幕人間天堂
離遠從紅街市,已經聽到陣陣歌聲:「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文明是種進化,儘管適應,別制止它,力竭聲沙,情懷承受不起風化,叢林不割下,如何建造繁華……」;「小餐枱、沙發、雪櫃及兩份紅茶,溫馨的光境不過借出,到期拿回嗎?等不到下一代 是嗎……有感情,就會一生一世嗎,又再惋惜有用嗎?」;「當時如果沒有告別,這大門會不會變成一道牆?有什麼分別,能夠呼吸的,就不能夠放在身旁,看,當時的月亮,曾經代表誰的心,結果都一樣……」。
隨著幾首很有意思的歌曲,守望桃花崗的「迎月晚會」就這樣開始了。晚會就在彭記咖啡檔舉行,現場並沒有華麗的佈置,只有幾十張矮櫈仔、幾張摺枱、簡陋的音響和照明,及十多個懷舊的兔仔燈籠;咖啡檔老闆好客地分享的水果、月餅和茶水,其餘還有的,就是晚飯後陸續前來加入的過百位有心人。
全晚並沒有既定的流程,有人唱歌;有人以口琴吹奏「明月千里寄相思」以聊表對桃花崗不捨之情;有議員交代桃花崗事件的前因後果及部分利害關係;亦有專業人士介紹桃花崗在社區功能以至地理位置上無可取代的原因;籌組活動的網友更自發整理了關於事件的新聞片段,在現場放映。
前來參與的朋友,不論檔販、龍友抑或普通市民,都一邊吃著月餅水果,一邊自發地表達他們的想法和見解,不論觀點與角度如何,儘管有過百種立場,但彼此依然互相尊重,當晚就是這樣一幅多麼和諧美妙的畫面!剎那間,筆者還以為自己去了一個人間天堂──沒有紛爭、沒有銅臭,只有人與人之間,最原本、最真摰的溝通和分享……
晚會原定十時半結束,但最終即使直到十一時半,不少朋友仍然不捨得離開。很多以往曾經在桃花崗附近或在木屋區等舊區生活過的市民都表示,「桃花崗之夜」讓他們有「時光倒流三十年」的感覺,全因為當晚在桃花崗上的人情味,已經很多很多年沒有嗅過、沒有經歷過…… 他們都異口同聲表示,桃花崗事件所引起的社會迴響,間接提醒了他們,甚麼叫做「鄰舍」和「人情味」!
最後,幾乎每一位來參與晚會的朋友,離開前都在「桃花崗守望牆」上,貼上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留戀和祝福,以及對事件處理手法上的控訴和疑問,並帶著既回味又難過的心情回家。
緬懷過後,曲終人散?
澳門人本來就很善忘,而晚會後緊接就是中秋暨國慶長週末假期。可能大家覺得既然已緬懷過,桃花崗的故事便可以安心宣佈「入土為安」,然後開開心心再次投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只是,筆者想問,從松山燈塔、望廈兵營、小潭山超高樓、青洲坊,乃至今天的桃花崗事件,多少次我們的反應不是:詫異、難過、無奈,然後默默地,接受和承受一切的回應和處理?!澳門人的溫和,眾所周知,不用詳述,但澳門人的善忘、「事不關己」和「後知後覺」,我們又是否一如既往,繼續讓這些潛基因,帶領我們去過日子,看著更多更多類似桃花崗事件的奏鳴曲,不日上演在我們的身邊甚至身上?除了默默讓這些事發生、消化、再發生以外,為了這個孕育我們的城市,我們,還有沒有甚麼可以做的呢?
可能,走過「桃花源」,我們跟桃花崗的緣份亦終須緣盡於此。但,倘若所有人都能夠真正惜福惜緣,哪怕發展的巨輪如何肆無忌憚,我們都無悔無憾;最痛亦最怕的只是,一切都愛得太遲,也恨得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