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點睇?

澳門社團文化歷史悠久,數目之多世間罕見,人數由數人到數萬人,應有盡有。澳門社團文化,當中有利有弊,且看以下數位市民對澳門社團的看法。

從事飲食行業的馬先生沒有參加任何社團,他直言說:「不認為有社團可以代表我。參加社團不切實際,例如街坊會舉辦不同的活動,只是為了借助市民申請活動經費,申請三萬可能就用三千。本澳太多不切實際的社團,只不過是借題發揮向政府申請資金,『揾政府笨』。」他不滿社團財政不夠透明,認為社團向政府申請資金時必須有根有據地公佈支出。

大學教師麥小姐表示自己亦沒有參加社團。對於不參加社團的原因,她解釋這是因為覺得社團不穩定:「他們的立場看似十分穩定,但其實當中十分亂和不成熟,看不到他們實際代表了多少真正有需要的市民。」。

她續說:「我認為社團消耗了很多錢,而不能逹到預期中幫到市民的效果,簡言之是不能代表真正有需要的市民。」她認為政治團體和社團一定要分開,政治本身是為社會持平,例如在政策上解決貧富懸殊。

她不諱言:「但在澳門,以我所見,我不認為他們正在解決這類問題。我覺得似乎只是在不斷吸納會員。」多會員並不代表了能夠反映出會員的訴求。「社團財政不透明。而且,澳門太多社團,作為市民如何去做監督?就我為例,確實沒有一個社團可以代表我。」她說。

市民梁小姐在社團內擔當某部門副部長。「我覺得我在社團內部有影響力。而他們(社團)隔一段時間理監事會都有財政報告,所以財政都算透明。」她指出,社團和社會的關係非常密切,是分不開的:「澳門地方小小,社團已經數千個,變相不是屬於這個社團就是屬於那個社團,一個人可以有數個社團的身份。」

她認為,政治團體與社團很難分開,社團和工會就像親屬關係。其中工會內有市民選出來的議員,即是代表了市民。她又表示,現時社團內的都是老一輩人士,為了薪火相傳應該放手讓下一代接手,積極培訓下一代接班人。

潘先生表示曾經參加過社團,沒有再參加的原因是要上課所以沒有時間。而當時領導的職務是財政:「老實說,我覺得自己在社團內沒有影響力,除了投票權外,沒有影響力。」

潘先生觀察到,社團增加的原因是近年澳門發展迅速,政府又願意資助,變相社團越來越多。第二是社會問題越來越多,需要社團解決問題。「我認為好的方面是政府本來做民間工作不多,因此我認為政府願意投放資源是好事。」

他指出,市民透過社團表逹訴求是好事,但亦有不少人不知道有哪一個社團能夠代表他們;或者知道某一社團的存在但不知道該社團定位為何。「我認為某程度上社團和社會必須結合,因為市民如果要向政府反映事情的話,個人未必能夠做到這點,所以一定程度上需要議員或社團作中介來代為反映問題。」

他續說,澳門眾多同鄉會,表面上是用作同鄉聚會,但其實成立的目的是用作申請資金,「我家人有參加同鄉會,他們都向基金會申請過。」另外,同鄉會有一定程度上與選舉相關。總言之,政府有錢,所以形成社團越來越多。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