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書籍盛宴—記“廣州書墟2011”

直到現在,雖然廣州書墟的活動己經結束多月,但仍然忍不住要再次記錄,這個目前自己最喜歡,給我最多感動的一個關於書的活動。

首先,它還原了一個書展應有的樣子:一個書展就應該是關於書、關於閱讀的展示與交流,而不是大型書商批發減價的大賣場,或者作者新書發佈的走秀場,更不是文具精品市場,書展可以完全與這些無關,而只與一件事情有關,就是閱讀。策劃者彼得貓和Ben一心只想把這個書墟,辦成一些為文字工作的人(包括作者、書店業者、書籍設計師等)與書蟲們(吃文字生存的人)之間的聚會,在兩年一次的一個週末裡。而請來的,都是具吸引力的焦點人物。

這個活動還有很強的本土定位——為廣州這個在文化上稍許偏離的城市重新確認它的文化圖譜。多場交流都安排了廣州的文化人作東道,直接交流對談,把各地不同作者吸引到這裡來。除了讓廣州的愛書人在兩天密麻麻的講座中得以吸收文字的日月精華(活動豐富到根本不想離開),感受最當下的文化氣息,主辦方也為來賓精心安排認識廣州地方文化的連串餘興。光是書墟所在會場──把窄小而典雅的民國古樓活化過來的『歌莉娅225概念会所』,本身就是一項令人稱羡的文創案例,細節的豐富和精緻,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這個書墟,可以閱讀到作者、書店與書的故事,寫作與生命的故事。還有作者們拿來的珍藏書籍,一不小心會發現絕版或極難找到的書,讓書蟲們撿到寶。

這一回,彼得貓和Ben仍是不願放過任何細節。兩人都親自繫上書展特別設計的圍裙在現場打點一切,是不放過任何小缺陷的完美主義者。

今年的交流Menu 仍是排滿了。看看以下其中一些講者和活動,就明白主辦者的用心。

鄧達智、蘇綺甜、岑朗天、李照興、李偉生、令狐磊、張鐵志、郝譽翔、曹民偉、陳麗珊、黃源順、歐寧、侯虹斌、周嘉寧、btr……除了講座,五樓也有三場“流動工作坊”–《書上美術館》/ 劉慶元(今次書墟的海報就用了他的木刻版畫);來自四川都江堰的《夏寂書苑社區公益書屋》/ 夏莉莉×彭麗霞;還有就是馮俊華× 彭劍斌介紹他們的小出版項目《副本製作》。

今年边度受邀第二次參加,也是書墟隔年舉辦的第二回合。上一回主題是:九年之後。探討電子書等讀物的興起,書本消失的危機。今年則是:文字的眾繆斯。於是所有活動安排,現場毎一個物件(包括一個紙杯)、場刊(今年有2冊)、毎一段文字,都充份體現了主題所要傳達的—「重拾書物之愛,尋找文字該有的美態,回歸文字的本質,證悟書物的真諦….」。就連開場節目──小河的即興民謠吟唱+現場作者與觀眾的微博發功互動,都顯盡了主事者的機智和心思。

在作者、書店、珍藏書、講座、工作坊等一浪接一浪的熱鬧中最令我感觸良多的,就是那魚貫而入的廣州讀者—怎麼會有那麼多書蟲呀(而且大部份是年輕人)?!看到他們從我身邊努力擠過去,我總是在心裡這樣低呼。我這個來自澳門的小書店業者,看到這裡的讀者為了聽一個自己心儀的作者、有趣的題目、或為了遇一遇別處來的書店主,竟可以一早起來、擠公車、在門外排隊進場、甚至現場已滿時站著一聽就是一個多小時。為什麼會有這樣滿滿一個室的書蟲?!這在澳門,是不能想像的事。經過書店這麼多年下來的毎一次講座與活動,承受過無數次慘淡打擊已經麻木的我,幾乎可以斷言:就算把這些活動原樣照搬到澳門來,同樣知名度的作者組織者,都肯定仍是不會出現這樣的人潮擁擠。

這些拼命想擠進現場的年青人,才是最令我難以平靜的。

這些年來,沒錯,澳門是辦了很多“大”書展,但郤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澳門才可以辦得起像這樣的一個“小”書展。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