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術語

LGBT—即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 gay)、雙性戀者(bisexual)及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總稱。另外可以加上Q來表示酷兒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又或者其他字母。

 

酷兒(Queer)-原來是英語「奇怪」的意思,具有反同性戀的意味,但在1980年代以後就改為指所有具有非主流性取向觀點者(除LGBT以外,例如反對父權規範、性別二元等價值的人士)。

 

酷兒研究(Queer Studies)和酷兒理論(Queer theory)—前者研究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綜合性學科,由同志史和文學理論開始,到生物學、科學史、政治學等各範疇的運用,以檢視酷兒的身份、生活、歷史和觀點。酷兒理論是酷兒研究的一種分析性觀點,認為性別認同和性取向並非天然,而是一種社會建構,並專注解構和挑戰異性戀(以至任何身份認同)作為唯一「自然」和「正常」的情慾模式和因此而來的社會制度。

 

酷兒文化(Queer culture)—指的是LGBT社群共有的文化,當中的元素包括同志的文藝作品、對同志運動史的認識、對同志相關的定型的諷刺性鑑識、同志運動的符號等等。

 

彩虹旗-由紅(生命)、橙(康復)、黃(陽光)、綠(自然)、藍(和諧)、紫(精神)六種顏色的橫條組成,是同志運動的象徵,始於1978年的三藩市驕傲遊行,原來是Gilbert Baker手染而成。在同志市議員米爾克(Harvey Milk)當年年底遇刺身亡後,原來八色的旗幟需求大增,而工廠無法染出相同的顏色,再則遊行委員會為了方便起見,便決定將粉紅色及靛色拿掉。

 

石牆暴動(Stonewall riots)-是一連串自發、暴力的示威,肇始於1969年6月28日一次警方對紐約格林尼治村的石牆酒吧的突擊檢查。是美國同志首次對政府主導的、對性小眾制度性壓迫的反抗,也被視為現代同志運動的開端。其紀念日也是很多地區「驕傲遊行」(Pride parade)舉辦的日子。

 

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簡稱恐同症,是指對同性戀者及行為的排斥,包括厭惡、仇恨、偏見和歧視,廣義而言,也涵蓋渲染、過分強調性別差異和性別氣質,可推廣至性別歧視的一環。每年5月17日有國際不再恐同日(IDAHO),期望消除人們對同性戀的恐懼。

 

出櫃(Coming out of the closet)—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性取何和/或性別認同。

 

 

華人地區的同志術語

 

基—同性戀者,通常用來指男同性戀者,帶貶義,另有「玻璃」、「攣」等詞。九十年代起借用原形容在政治上志同道合者的「同志」一詞。二零零五年李安執導電影《斷背山》後,又新造了「斷背」一詞借代

 

直-異性戀者,與「攣」相對.而直同志(Tonzhi-friendly Straight)指的是認同、支持同志,對同志友善的異性戀者

 

蕾絲邊、拉子、拉拉—女同性戀者

 

BL(Boy‘s Love)—字面意指兩個男人之間的愛。如今日本的漫畫界有專門的漫畫流派。其主角一般是美形的男性,內容主要是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戀愛感情

 

C或CC—性別氣質異於主流的男同性戀者

 

T和婆(P)—分別指偏向雄性化的女同性戀者(取意於Tomboy,意思是「男孩子氣的女孩」)和偏向雌性化的女同性戀者

 

兔子、斷袖、分桃、龍陽-中國傳統對男同性戀的稱呼

 

熊和猴-分別指比較壯碩和的纖瘦骨感的男同志

 

1069—形容男同性戀者之間性行為,10指的是肛交中的施予者和接受者,而69是模擬口交的動作

 

 

 

 

 

 

 

 

 

 

 

 

 

同性戀者在全球的狀況

 

目前同性婚姻在全球十個國家的是合法的,包括荷蘭、比利時、挪威、瑞典、冰島、西班牙、加拿大、葡萄牙、南非、阿根廷。另外在美國有部分地區及一個原住民部落、巴西及墨西哥部分地區都可實行同性婚姻。有更多的地方是承認境外的同性婚姻。

 

民事結合(英文:civil union),是指由法律,即民事法,所確立並保護的等同或類似婚姻的兩人結合關係,主要用於為同性戀伴侶提供與異性戀伴侶相同的權利。大部份西歐國家(義大利除外)、部分南美洲國家、美國及澳洲部份地區(包括同性婚姻被公投禁止的加州)、紐西蘭及以色列,都可實施民事結合。

 

在某些國家,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基於實施宗教法的原因,同性性行為仍然是刑事罪行,甚至可判處死刑,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但伊朗鼓勵變性)、阿富汗、也門、蘇丹、毛里塔尼亞、以及尼日利亞北部。在非洲一些國家,只有男同性性行為會被追究。

 

 

深藍-可施行同性婚姻

中藍-可施行民事結合或非註冊同居關係

淺藍-承認外地同性婚姻

灰色-合法但無權利保障

黃色-輕罪

橙色-重罪

紅色-終身監禁

棕色-死刑

 

 

同志研究參考書目(中文)

兩岸三地的同志研究近年著作頗多,本書特別從三個方向選書,一個是同志運動研究在大中華地的發展歷史,並呈現兩岸三地的研究成果,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的觀點。另外就香港近年熱議的「拗直治療」或「走出同性戀」,亦收載了近年基督教人士對同志議題的討論作品。

 

l   張北川:《同性愛》,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

l   周華山與趙文宗:《衣櫃性史:香港與英美的同志運動》,香港同志研究社,1995年。

l   卡維波:《什麼是酷兒?》,載於何春蕤(總編):《性/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8年。頁32-46。

l   潘國森:《解釋同性戀-反常現象報告》,次文化堂,2000年。

l   潘國森:《透視同性戀-異常行為研究》,次文化堂,2001年。

l   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中國友誼出版社,2002年。

l   謝臥龍:《霓虹國度中同志的隱現與操演》,唐山,2004年。

l   新造的人協會:《十位勇敢的兒女》,2005年。

l   賴正哲,《去公司上班-新公園男同志的情慾空間》,女書,2005年。

l   關啟文:《是非、曲直──對人權、同性戀的倫理反思》,宣道出版社,2005年

l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編,《擁抱玫瑰少年》,女書,2006年。

l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出櫃停看聽:同志子女必讀寶典》,女書,2007年。

l   「姊妹同志」、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當輔導員遇上同志》DVD教材套, 2009年。

l   何春蕤編:《連結性:兩岸三地性/別新局》,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10年。

l   歐陽文風:《你的弟兄姊妹在哪裡?——同性戀與華人基督教會》,香港基督徒學會2011年。

 

 

二零零五年的台灣同志遊行,有大型彩虹旗掃過遊行隊伍的頭頂。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女同學社《通色.通性—性傾向及性別身份認同通識教材》)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