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輟學生認為主要是在學校的不理想因素引致他們離開學校,那麼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學校模式又是怎樣的呢?
從他們的主觀角度出發,輟學生認為理想的學校的校規和政策應該是因應社會和學生的需要而靈活變化,而非墨守成規。校服樣式、獎罰尺度等很多時成為老師和學生的衝突面,影響學生對學校的投入。在教學和課程方面,教師應該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並於現實生活中取材進行教學,以配合不同學生的需要。此外,如能增加一些職前訓練課程,更可以幫助短期內投身工作的學生,增加學習的實用性。在課外活動方面,應安排符合學生興趣的活動,增加學生參與學校活動的意欲,增加學生對學校的參與和歸屬感。在教職員方面,對學生的態度應該是關懷、開放、公平、互信,這樣才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可惜,現時港澳的教育制度、家長和社會期望,學業成績仍佔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老師不得不將大部分精力投放在傳授知識方面,學生在校成就亦以學業成績衡量,這亦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學生的學業成績對學生升學和學校聲譽及等級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在自由競爭的社會似乎是無可避免的。
問題在於,並不是每一位同學都能適應並獲得良好成績,學業成績比較遜色的同學、即使有其他方面的才能,亦只能成為失敗者,很難在學校建立自己的成就。當同學在學校缺乏信心和成功感,消極的可能會表現退縮並慢慢抗拒上學,激進的可能透過破壞課堂秩序、挑戰老師權威等方式建立自信,確立自己在學校的角色。當問題發展至學校不能容忍的程度,學生只能夠踏上輟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