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夾縫中的澳門人購買力

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讓讀者明白甚麼是通脹。

如果A市場上總共有100元錢,同時有100個蘋果,那麼每個蘋果就值一元錢;如果現在加印了100元錢,變成200元錢在市場上流通了,那麼每個蘋果就需要2元錢了。同時,B市場與A市場的錢本來是一對一,現在是一點二對一,那麼B市場進口每個蘋果就需要2.4元錢了。

國際焦點:美國QE2

現在我們進入現實生活中,來看看以上例子,為甚麼需要加印鈔票。今年11月美國聯儲局啟動第二輪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2),希望大量低成本的流動性資金能夠提高國內消費和投資,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蘇。美聯儲將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進一步購買6000億美元的較長期國債,每月購買量約為750億美元,同時將維持聯邦基金基準利率在0~0.25%的區間不變。國際社會尤其是華人社會通常將焦點放在,QE2會對世界經濟造成甚麼負面影響?

事實上,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面臨著經濟衰退的危險,其中最大的威脅便是有效需求不足,世界各國幾乎都同時實施了刺激經濟計劃,一方面採取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推出了程度不等的經濟刺激性投資;另一方面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信貸規模呈現出「放量增長」的局面。除了大型的量化寬鬆措施外,過去18個月內各國政府推出十分進取的刺激經濟計劃,估計20國集團已開展了總數達5兆美元的財政刺激方案,相當於2009年全球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九。

「錢」最多:中國QE(?)

再看中國,數字更是驚人。金融危機後,中國採取了刺激性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基礎設施建設、民生工程和技術創新為重點的4萬億投資實施以及2009年9.6萬億元 與2010年7.5萬億元新增信貸的發放,使中國經濟在賬面上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根據國內專家的計算,到今年10月底,內地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餘額為69.98萬億元。同期,美國的M2以目前的匯率換算,大約為58.29萬億元人民幣;日本的M2大約為56.74萬億元人民幣。另外,今年10月底內地的存款餘額為71.84萬億元,而美國的存款餘額6月底時按當時的匯率換算,大約為51.2萬億元人民幣。9月底,內地外匯儲備為26483億美元;同期日本的外匯儲備為10317億美元。可以看到,無論是從貨幣供應量、存款餘額,還是外匯儲備方面來講,中國目前已是世界上「錢」最多的國家。

在2000年底,內地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為13.46萬億元,不到十年間增加了4.2倍,年平均複合增長率為18%,速度之快,世界罕見。美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M2在2000年底時約為4.93萬億美元,至2010年10底僅增加了0.78倍,年平均複合增長率為6%。

由於貨幣透明以及社會監督的性質,美國的第二輪貨幣量化寬鬆政策引起各方關注、討論,相對而言,中國的貨幣政策,又有誰算得清到底是第幾輪量化寬鬆政策?

後遺症顯現

這些新印出的鈔票,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市場上充滿前所未有的資金流動性,導致今年以來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攀升,從而引發了通貨膨脹恐慌。物價飆升毫無疑問成為近期最熱的話題,其中尤以農產品為代表的消費品價格不斷上漲,並向下游相關行業蔓延。商務部日前通報資料顯示,11月上旬,全國36個大中城市18種主要蔬菜平均批發價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漲11.3%,比去年同期上漲62.4%。

時至今日,出現上漲苗頭的已不再僅僅是食品等價格,9月份金銀珠寶消費額和價格、部分耐用工業品價格以及交通醫療等費用(如諸多中藥、棉花等材料價格也出現飆升)都出現陡增態勢。顯然,當前商品價格上漲已不再局限於某一領域,而是出現了或正在出現整體物價的上漲。這更加凸顯出典型的通脹性質。

澳門通脹原因之爭

以上是澳門以外對近來通脹的普遍解釋,一般都認為貨幣流動性過剩,是商品價格上漲的終極原因。回到本澳,議員吳國昌和區錦新,分別就澳門幣匯率問題提出質詢,認為澳門幣對人民幣大幅貶值,導致澳門人購買力大大削弱。他們認為:鑑於澳門大部份貨品,食品和日用品都是來自內地,人民幣升值,澳門幣貶值,內地來的貨品便愈來愈貴。隨着人民幣建立「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之後,幣值預期將繼續緩緩而穩定地上升,而澳門元卻與美元掛鈎被綁死了,澳門人未來將要拿更多的澳門元才能買到同樣價值的貨品。澳門的通脹愈來愈厲害幾可預期。

針對上述質疑,澳門金管局煞有介事地在今年第三季的《澳門金融研究季報》發表計量經濟模型分析,並且以新聞稿駁斥以上質詢。研究結果及新聞稿承認,雖然澳門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經濟體系,澳門幣相對人民幣近年亦大幅貶值,但仍然堅持澳門的通脹主要是由本地因素帶動及與非貿易品部份(指由本地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住屋及原料、外出用膳、教育及交通)相關,而各地進口的貨物價格或匯率貶值對本地物價的影響相對有限。

根據研究結果,本地結構性因素包括勞動力短缺及基礎設施瓶頸均為重要的通脹來源。服務業高速增長令勞動力市場變得日益緊缺,工資亦不斷被推高。因此,治理通脹的手段必須包括長遠解決基礎設施瓶頸及勞工市場緊張問題的方案。言下之意,是否引入更多外地勞工,或者降低工資,就可以解決本地的通脹問題?

回到一開始最簡單的例子,每個蘋果從一元漲到2.4元,依據金管局的偉論,不是因為加印了鈔票,亦不是因為貨幣貶值了,而是本地還未建好蘋果倉庫,以及售果員工資太高的關係。讀者諸君,你們認為呢?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