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立媒體群體簡史

近年澳門與香港的電視台,皆進入數碼年代,除了數碼廣播外,也結合大量數碼技術,以及互聯網平台與工具。不過,嚴格上說,帶領媒體數碼化的,其實不是主流媒體,而是小型的民間或另類媒體,而且,它們已匯聚成一股新的輿論力量,甚至可以說是政治勢力。

科網股爆破與非商營媒體的興起

香港像大部份發達地區一樣,資訊科技的發展與應用自九十年代開始蓬勃。但是,當時不少商營的新媒體(如Tom.com),很快便離開香港,有些甚至倒閉。這是香港商營新媒體的一個短暫的春天,可是夏天與秋天都沒有來,卻進入寒冬。

然而,非商營的小型媒體卻沒有死。不少被迫離開科網業的人員,自己動手搞小型論壇和網台。例如,Hiradio (hiradio.net) 於二000年初成立,年底隨科網股爆破關閉,到2001年八月,放棄商業模式重新開台。此外,香港網上最著名的惡搞平台「高登討論區」(forum.hkgolden.com) 早於二000年初成立,成為網絡動員的據點;BBS「香港地」和「香港討論區」(discuss.com.hk)亦於二00三年初相繼成立,迄今是香港最高流量的網上論壇之一。

電台網上化

這些早期的 BBS 和討論區,到了二00三年時反「廿三條」時,變成了七一遊行的重要動員力量。超過五十萬人參加七一大遊行後,網上媒體進一步政治化,出現一陣子的獨立媒體熱潮。不少小市民利用互聯網互通訊息,製作互聯網內容針貶時弊,諷刺政府。

0三年七一遊行後,盛傳特區及北京政府把反對人數眾多的現象歸咎於電台裡的「名嘴」(即phone-in節目主持人)效應,商台「名嘴」鄭經翰和黃毓民在各種有形或無形壓力下紛紛離開電台,成為二00四年七一大遊行的背景。一時之間,不少人感到香港媒體自由被壓,於是紛紛利用互聯網籌辦網上電台及網站,當中包括由「四十五條關注組」開辦的 Radio 45 (a45radio.com)(後隨著公民黨成立改為CP網絡電台 (cpwebradio.hk)),以及由黎則奮出資的 Radio71 (radio71.hk)。

芸芸一眾網上電台中,以「香港人民廣播電台」(簡稱「人民台」)最具影響力。這網台由王岸然、梁錦祥及馮智活於2004年中籌辦,他們分別為專欄作家、媒體人和民間團體組織者。人民台除了聯合一些民間團體外,也集合了一些當時民主派中的少數派,包括長毛(梁國雄)、黃毓民、陶君行、蕭若元等,他們的節目如「風蕭蕭」、「風波裡的龍門陣」,曾是全港最多聽眾的網上電台節目。二00六年底,台長王岸然與其他人之間意見不合,「人民台」最終於二00七年初關閉。但與此同時,梁錦祥與蕭若元(財政上的支持者)亦分別興辦「MyRadio 」和「香港人網」(hkreporter.com),二00八年合併後,成為至二0一0年第二大的網上電台,僅次於商業電台的的網站,一星期五天廣播,每周約有三萬聽眾收聽節目1。除此以外,也有大量小型的網上電台,如「開台」 (openradiohk.com)、mobile radio (mobileradio.hk)、「講台」 (talkonly.net) 等。

文字、電視和網站

至於網站及文字媒體方面,則以「香港獨立媒體網」(inmediahk.net) 最為人認識,內容多為社會時事討論或公民報導。於二00四年下旬成立以來,以「民間記者」(citizen reporter,大陸及台灣稱為「公民記者」)及參與式媒體方式運作,並結合「媒體行動主義」(media activism),參與了二00五年底反世貿運動,以及二00六底至二00七年中的反對清拆天星及皇后碼頭運動,甚至是去年底至今年年初的「反高鐵」運動。

近年亦開始有人進行網上電視廣播,除了大行其道的個人放在youtube上的視頻外,也有不少團體機構。例如,自九十年代以來,申於平等機會委員會的支持,很多同志社群均建立起網上的社群,不少同志論壇於0三年後,轉型為網台與網上視頻,如Gay Radio (gayradio.hk);二00八年二月,女同學社亦成立「G點電視」(gdottv.com)。

「民間電台」的角色

一直以來,香港政府嚴格管制無線電廣播,尤其是電台,七百萬人口的城市,只有兩家商營電台。屬「社會民主連線」的泛民主派人士曾健成,於二00五年向香港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局申請開辦電台,但一直不獲批准。政府以「電台數目已足夠」、「再沒有足夠可供使用的大氣電波頻譜」、「不符合設備要求」等理由,拒絕他的申請。在沒有得到牌照下,曾健成等人以「公民抗命」的方式,使用了FM102.8頻道,以「民間電台」名義作無線廣播(另外,亦設網站),可以說是香港向公眾廣播的第一個地下電台。但該電台的覆蓋範圍其實只及部份港島地區,故此,作為媒體的影響力不大,但它作為一個挑戰香港媒體政策的運動,卻具有實質及標誌性的作用。雖屢次受檢控,但仍然存在,引起更多人思考香港的廣播政策。

小結

與商營及政府資助的媒體相比,這類靠互聯網作流通甚至製作的獨立媒體,內容比較政治性,不少更跟政府(甚至大財團)處於抗衡關係。而且,相較文化藝術的評論及創作出版工作,它們在政府的文化政策中,沒有任何位置,難以得到政府資助(像澳門政府資助媒體的政策),而政府也無法以資源來約束它們。它們只能靠民間捐款或小商人出資,少部份靠外國的資助機構,形成了一個獨立媒體體系。加上互聯網令不少媒體製作、流通、發行、廣播成本大降,產生新的讀者、觀眾、聽眾市場,使新的獨立媒體不像過去只能處於邊緣位置,雖不至於取代主流大眾媒體,但不管從量上或性質上,都打破了過去同人雜誌式的框框,積極改造媒體面貌,培養不同類型的受眾,同時亦提供不同的公民參與。

(Endnotes)

1 編者按:2010年9月6日,香港人網與MyRadio分拆。又本文小標題為編輯所加。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