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中國古代最優秀的翻譯家-玄奘(3)

2010-09-03 澳門教育怎麼了? 專題報道

文:高明

網址:https://aamacau.com/?p=1190

時間:2010年09月3日 10:10

大功而返

話說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攜梵文佛經六百五十七部和各種佛像抵達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不久,唐太宗接見玄奘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他說自己立志學習佛法,現在真經雖然取回來了,但尚未翻譯,因此事業不算完成。唐太宗又要求玄奘把西行的經歷寫出來,玄奘接受了,並在第二年完成了記載了西域民俗的《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記述了玄奘親歷城邦、地區、國家的見聞和概況,是研究中亞、南亞各國歷史、宗教、地理的重要文獻。這本《大唐西域記》有點像《馬可‧波羅遊記》,都是通過記錄到異地的見聞,為世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促進了不同文化和種族之間的交流。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學而優則仕」的儒家選賢舉才制度,在唐太宗眼裏,玄奘學優登仕,應當攝職從政,勸玄奘還俗出仕。唐太宗是好意,中國古代的社會地位是:仕、農、兵、學、商,做官的社會地位最高,然而遭到玄奘婉言謝絕但是為了不讓皇帝大掃顏面,玄奘接受了唐太宗讓他把西行遊記寫出來的要求,這裏也反應出玄奘既堅持自己的原則,又有靈活性。

回國之後,玄奘在唐太宗、高宗的支持下,翻譯佛經十九年,共翻譯出佛學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他對自己翻譯的要求是「既須求真,又須喻俗。」除了把梵文的佛經翻譯成中文以外,玄奘還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傳入印度。

玄奘取回的這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經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解決了翻譯底本的質量問題。佛學方面,玄奘很博學,對各種經論及諸多學說都有很深的造詣。語言方面,他又精於婆羅門語及印度梵文,中文水平之高更不用多說。

此外,唐太宗以政府之力,為玄奘譯經提供了一切必備的條件:唐太宗讓玄奘在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派人守衛該寺,不讓外人隨便來打攪玄奘。唐太宗又讓西京留守房玄齡解決玄奘譯經所需的人力、物力,從全國調集了一批有佛學造詣和文字功夫深厚的僧人,作為玄奘的弟子參加譯經。

這樣,玄奘就具備了成功開展翻譯的所有條件:A、良好的原文底本,B、熟練掌握外文和本族語、又精通所翻譯領域的譯者,C、譯者是從外文翻譯成本族語,D、清靜的翻譯環境,E、政府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有了這些條件之後,玄奘在西元645年夏天正式開始翻譯佛經。

組織譯場

據謝重光的《玄奘譯經和創宗事業述略》稱,玄奘組織的譯場非常健全也非常嚴密。譯場中的翻譯職位

包括:譯主、證義、證文、書手、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梵唄等十種。

譯主:主譯人,也是譯場的總負責人,須精通梵、漢語文,深究大小乘經論,辨析名相,證解微義,玄奘親自出任譯主。

證義:譯主的輔助者,負責審查已譯成的文字的意義與梵本有無出入或錯誤,與譯主斟酌決定。

證文:負責審查譯主宣讀梵文時與原文有無錯誤。

書手:又稱為度語,負責把梵文的音義寫成漢文。

筆受:負責把梵文的字義翻譯成漢文的字義。

綴文:負責整理譯文稿本,使其符合漢文結構。

參譯:負責校勘原文是否有錯誤,同時將譯文回證原文,看是否有錯誤。

刊定:負責文字的初步整理,對所譯成的每句、每節、每章,去蕪存菁,使其簡練扼要明確。

潤文:負責對譯稿進行文字加工,使其流暢優美。

梵唄:負責在以上九道程式之後,用梵音念一遍,修正音節不和諧處,以便傳誦。

玄奘從洛陽回至長安入居弘福寺後,即將所須的證義、綴文、筆受、書手等人數,列出清單,交房玄齡調集。房玄齡根據太宗的指示,從全國各寺院抽調。至夏六月初二日,所調之人都已齊集弘福寺。共包括證義大德十二人、綴文大德九人、證梵語、梵文大德一人、筆受、書手等多人。

選擇底本

玄奘共帶回了三本《大般若經》,到了翻譯之時,凡遇文有疑錯,即校三本而定之。殷勤省覆,方乃著文,審慎之心,自古無比。玄奘譯完《異部宗輪論》後,玄奘曾作一頌文雲:「備詳眾梵本,再譯宗輪論」,玄奘的弟子窺基在《唯識二十論述記》中也說:「今我和尚三藏法師玄奘,校諸梵本」。(完)

評1:《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撰文,包括西域、印度、錫蘭等一百三十八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玄奘親自到過一百一十個國家,聽來的有二十八個國家。這本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的價值,

至堪珍視,甚為歐美日本學者重視。

評2:玄奘譯場的人手雖然少,但十分精幹。選入譯場的二十幾位大德,都是一時英傑。他們或者諳解大小乘經、論,為時輩所推;或者在漢文、梵文、贊唄等方面造詣精深。他們仰玄奘清德,欣然投於門下,既充譯經助手,又是受業弟子,齊心協力,致使玄奘譯場的效率極高,所譯經的數量和質量也都超過前輩。

評3. 玄奘在譯經前廣泛搜羅不同的翻譯底本,在譯經中認真勘校各底本之間的異同,態度謹嚴,一絲不苟,還窺基都說玄奘在替印度語的佛經做校對了。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