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好走》透過死亡探討生命 陳曉蕾籲社會重視失智症問題

即時報道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38090

時間:2017年03月4日 21:21

死亡是人生旅程必然的終點,但許多人卻視死亡為禁忌,鮮少談及死亡,更對自己及家人未來「怎樣死」不敢想像。《香港好走 怎照顧?》、《香港好走 有選擇?》、《平安紙》結集獨立記者陳曉蕾自費採訪三年,超過三十萬字的調查報道,探討香港人晚期醫療和護理問題。而井井三一繪本書屋及論盡媒體合辦《從〈香港好走〉談香港獨立記者之路|陳曉蕾新書出版講座》,邀請陳曉蕾為本澳讀者分享書中所提及的臨終議題,以及出版《香港好走》系列的點點滴滴。

陳曉蕾在講座中提到,香港的臨終醫療概念對比起世界其他地方尚算先進。她舉例指,台灣於2000年立法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病人選擇臨終時拒絕急救或使用呼吸機的延緩壽命的權利,更稱自己為「亞洲第一」。但香港早已跟隨英國做法,確立病人「拒絕治療」的自決權。雖然如此,但她提到香港對相關權利的推廣不足,「或者同醫生好忙有關」,導致許多病人不知道自己擁有拒絕治療的權利,甚至認為相關權利是不合法的。

陳曉蕾受訪時特別強調失智症的情況,指社會應重視認知障礙(失智症)所帶來的問題。雖然不少國家地區均將癌症列為「頭號殺手」,但她指出,香港以至全世界大約有四分一人死於癌、三分一死於器官衰竭,亦有三分之一死於認知障礙(如失智症),而現時醫學界尚未有藥物根治失智症,「癌症藥物不斷推陳出新,如果我有癌症,我仲可以因應病情選擇醫治方案,但失智症唔可能靠食藥去醫返好,一定要及早預防,否則只會俾人送去院舍。」

陳曉蕾指出,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有機會患上失智症,而85歲長者更會縮窄至每3人就有1人患病。若患者沒有及早進行腦部訓練,從初期的記憶困難、中期失去自理能力,到晚期「器官開始閂制」就只有7至8年時間。但若患者及早發現患上失智症並進行腦部訓練,就可以延緩病情,「keep住10幾年都行得食得瞓得。」她舉例指,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電機工程學家高錕於2003年初證實患上阿茲海默症,因早期有進行腦部訓練,至今10多年仍能下床,並於前年舉辦畫展。

「有訓練同無訓練係兩回事,如果無訓練,佢過幾年就會訓係床度。你唔捨得佢餓,唔捨得佢唔照顧,所以就係張床度拖佢幾年,咪將晚期嘅痛苦拖長咗。」

陳曉蕾指出,全世界均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國際失智症協會曾經指出,每1個失智症患者需要6個人照顧,更指到2050年,全世界患有失智症的長者高於照顧者數目。失智症除了記憶困難外,情緒亦會有較大變化,對照顧者來說十分吃力。但至今仍有許多人不知道失智症對家人所帶來的影響,亦非單靠家人或家傭就可以照顧患者,更需要有日間中心、交通配套等各方面配合。

陳曉蕾更指,預計到2030年將會有30萬失智症患者,情況令人擔心,「因為藥物無突破,就會同年齡掛勾。30萬人患上失智症,即係有30萬個家庭會受到影響。而家得返10幾年時間去準備,如果你需要訓練多啲護理員、需要多啲醫生、醫院點樣配合,如果你而家唔郁,10幾年後就會有好多悲劇發生。照顧者劣質、虐老、長者自殺等,你唔郁就會導致呢啲悲劇發展。」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