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它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每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斷定一條魚有多少才幹,它整個人生都會相信自己愚蠢不堪。」──科學家愛因斯坦
然而,這正是澳門今天的教育要問對的問題。基本學力、四校聯考;日益統一的課程及考核安排,正要求我們接受各方各面的考核,以決定我們的下一代有多「優秀」,我們下一代的將來。
教育為甚麼要統一?法國哲學家傅柯表示:考試可以創造知識、排列知識;透過排列,「權威」得以樹立。自此,我們要跟着「權威」的指揮棒舞動,放棄在海中暢游的自豪與時間,迫着自己埋首爬樹、跑步、應試。
因為如不服從「權威」,我們將被「流放」,被置於「末端」。
有意見認為,統一課程、應試評核等設置與工廠的生產線相類似,產品經過一樣程序的加工、同樣的品質檢測,以篩選出所謂「次貨」。但如果人的基因本來就個個不同,如果人人本來就生而獨特,那我們為何要用產品檢測的方式,以相同的課程、相同的試題來評核學生?然後要一條魚去爬樹?
而我們的教育一向自由自主,何以我們要為下一代添此枷鎖?
有關應試教育、有關四校聯考,《論盡》亦曾於2014年舉辦「四校聯招的疑惑」論壇與公眾一起討論。當時已有講者提到,試題收集回來的資料非常零碎,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特質。但縱然如此,四校聯考仍將於明年三及四月上馬。面對「四校聯考」,各方的疑慮由2012年開始籌備一直到此時此刻仍然未解。此番疑慮,將被帶至考場,帶至未來:下一代的未來,以及澳門的未來。
在石排灣業興大廈內,平日居民只是擦肩而過的廣場中,這天出現了一個鋼琴。一班小朋友瞬間聚於琴前,多雙小手在鍵盤上雀躍飛舞,空前熱鬧的琴音一下子傳遍屋苑之中。 「我們想過很多放置鋼琴的地方,現在選了⋯
文化局於2015年9月推出的「戀愛・電影館」,在一年之間,因好幾個不同的民間電影節都在此進行,使這裡成為電影愛好者的熱點。這家位於大三巴腳,由葡式老房子改建的小影院,其定位是「以放映藝術電影及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