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九日傍晚,近加思欄馬路一私人地盤發生山泥傾瀉,被評定的不動產——加思欄古城牆出現局部倒塌,範圍有18米,波及周邊大廈的低層住戶及停車場。 據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全澳第一批不動產評定》諮詢文本資料所載,該城牆估計建於十七世紀上半葉,長50米、寬3米,高約10多米,倒塌前的面積約95平方米,當時牆體保存狀況良好。
在二〇一六年,當局宣佈在城牆毗鄰的地段興建傳染病大樓時,附近的嘉安閣及金麗閣居民已極力反對,憂慮對居民和區內學校師生的健康環境有影響;同時,社會包括專業人士亦指,山頂醫院的地下岩土層是有問題的,進行建築工程會破壞松山山體,另外亦關注古城牆遺址的保護問題!
可是,社會文化司前司長譚俊榮對所有反對意見視若無睹,硬推工程上馬。然後,再來進一步「百上加斤」的狀況是,嘉安閣及金麗閣之間的私人地盤,亦於去年的動工,期間住戶不斷向當局反映斜坡安全隱患,惟當局完全漠視!
由最初的文物評定,至今事隔六年,公眾憂慮不幸言中,近400年歷史的城牆剎那間毀於一旦!幸而沒有居民受傷,但壞消息一個接一個,政府在事故發生之後一星期,在沒有設法以專業手法採取加固古牆城的措施,亦未查明事故起因的情況下,竟聲稱基於公眾安全及周邊穩定,貿然作出再拆毀約10米古城牆的粗劣決定!
一幅原本保存狀況良好,長達50米,屹立東望洋山邊陲近400年,一直守護本澳軍事安全的古城牆,竟然在一週之內,長度大減一半,最後可能變成只剩約20米。
到底,古城牆「塌後再拆」是否唯一的選擇?當局在未有完成調查之前就拆毀古城牆,是否想「毀屍滅跡」,最後無人需要問責?文化局、工務局以致私人發展商等責任及角色,最後是否變成互相推搪? 澳門街具有珍貴價值的文化遺產,在庸官之道下,已經在不斷減少之中。但澳門「世遺城市」的價值,東西文化融合的文化底蘊,又如之何呢?
加思欄馬路一個與在建傳染病大樓及法定文物城牆遺跡毗鄰的地盤,於6月9日發生山泥傾瀉,導致城牆遺跡出現局部倒塌,並波及周邊大廈低層住戶及停車場,嘉安閣有住戶的外牆被衝毀,頓時有家歸不⋯
被列入本澳文化遺產的加思欄古城牆倒塌事故,事件發生超過一星期,目前尚未官員被問責,工務局的事故報告仍未推出,當局已率先「自毀城牆」。時事評論員黃東表示,目前澳門十七世紀的文物已所餘無幾,加思欄古⋯
本月九日約晚上七時,近加思欄馬路、夾於建傳染病大樓及私人地盤之間一斜坡發生山泥傾瀉,山泥湧入一旁的嘉安閣,其大廈停車場及兩個低層單位的牆壁更被強勁大石沙泥衝破,而加思欄古城牆亦因是次山泥傾瀉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