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健共融」聽得多,但你又做得到嗎?殊不知我們的「傷健共融」早已定義、標籤這群人士的與別不同,奈何社會給予的硬件或軟件支援都遠未及格。在無障礙設施方面,重重障礙仍處處可見。雖有巴士設有協助坐輪椅人士上車的升降台,但少有見到可以成功使用,除了示範當日。在軟件方面,公立的圖書館也不見有為聽障、視障人士提供豐富閱讀資源。今期《論盡》專題從劇場欣賞為切入點,探討本地藝團與視形傳譯團隊如何推動聽障人士走進劇場。在眾多有形、無形障礙前,或我們最應先檢視自己如何看待身體有缺陷的人,或當我們先學習在面對與己不同時放低異樣的眼光,才會更懂得欣賞人和藝術。
近年來看劇場表演觀眾或多了一層視覺享受,同時亦常見到一批人的身影,她/他們就是視形傳譯員。友人創作藝術劇團是其中一個會邀請視形傳譯員參與演出的本地劇團。該團的藝術總監黃天恩表示,希望可以提供越來⋯
演出製作監製程嘉敏(Suzuki)父母都是聽障人士,因自己專業為演出製作,父母亦有藝術背景,其製作的演出都會邀請父母觀看,父母亦會給予意見和建議。Suzuki表示通常會邀請父母觀看有字幕的演出⋯
近年劇場中出現了幾位黑衣人,在舞台側邊用盡肢體語言及面部表情吸引觀眾注意,但吸睛並非他們本意,他們是在為聽障人士作視形傳譯。麥月珍(SoSo)是手藝工作室的創始人,其工作室多為戲劇表演作視形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