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三 讓生機再現

117 二〇二三.新生 紙本月刊

文:論盡者言

網址:https://aamacau.com/?p=98310

時間:2023年02月3日 11:11

疫下不少遠渡重洋來澳工作的外籍僱員的勞保權益得不到保障。

疫下不少遠渡重洋來澳工作的外籍僱員的勞保權益得不到保障。

疫情三年終迎開關,特區政府突然在去年十二月八日宣佈逐步放寬防疫政策,終對國際「打開門口」。隨內地、香港及澳門自本月八日起進一步放寬鬆的通關防疫措施,週末期間小城多個旅遊景點亦重現疫前比肩繼踵、熙來攘往的景象。然而,近期本地的情況,尤其過去的十二月,相信不少市民仍歷歷在目,甚至永生難忘:為求一藥而大排長龍;聖誕佳節卻尤如死城般;染疫人數急增,醫院急診的哀嚎;死亡人數飆升,殯葬遺體須一等再等,或接受「應急特快火化」,與其他四組家屬共用禮堂,十五分鐘內與先人道別。

政府政府一直強調應對疫情有備案、準備,本澳疫情最後一哩路竟在如此措手不及、毫無預警下走完,市民莫不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特區政府在去年十二月初為市民帶來「驚喜」,惟驚多於喜,宣佈結束大部份的防疫措施,任由市民感染並預期感染人數達到五至八成。

據官方數據,由十二月十三日起至一月四日,共 57人因感染離世,十二月有超過600人因各種原因離世。有市民形容過去三年的疫症如夢一場,病了一場就結束了。若是夢的話,被叫醒的方式則好真實、極殘忍:急診室、死亡及殯葬。

過去三年的防疫期間,僱員的勞動權益嚴重受損:勞動報酬被降低、欠薪、停工無補償、被放無薪假、工作時染疫未見有效補償機制,如此不合理讓僱員疫下生活更是百上加斤,惟當局則未見制定措施促解決,除了不斷呼籲勞資互諒。

疫下得不到勞動保障不單發生在本地僱員身上,遠渡重洋來澳工作的外籍僱員的情況更甚,當遇到勞資糾紛,外籍僱員難找幫助,遇到不合理對待只能啞氣吞聲,否則只能回家。

疫情期間,部分本地葡籍人士以離開對部分不合情理法防疫措施說不。曾於本地任記者多年的巴西籍學者Vanessa Amaro(歐雯巧)分析,讓葡籍人士離開除了因疫情外,幾乎研究中所有受訪者均提及自由、政治因素亦是當中的考量。

若在澳自由的話,為何要到另一個自由地方?的確,數年前的澳門,本地公民社會很活躍,尤其反「離補」期間,週末常舉行抗議和遊行,主題涉人權、勞動權、動物權不等。參與人數非眾,不同訴求起碼被社會聽到,有助構建「真.和諧」社區。市民以合法渠道爭取權益,在公民社會最自然不過。

這樣開放、自由、生機勃勃的澳門如曇花一現。近來,本地社會變得死氣沉沉,而這亦非關疫情。

事實上,過去特區政府三年與社會距離越來越遠,與抗疫之初那個果斷、貼地的政府大有不同,相反現在的政府被指離地、漠視民意。

本澳發現首宗病例時在當年的農曆年期間,三年後的一月,本地也終於迎來闊別三年的「真.春節黃金周」。抗疫三年間澳門的確走了不少冤枉路,在揮別封城、封關的陰霾後,「後疫情」之路將何去何從,這還需各界共思索。

疫情重挫以旅遊博彩作支撐的澳門,三年來賭收年均未超過一千億,最高一年是二一年的800多億,最差則為二二年甚至不足500億,僅錄得約422億,創18年來新低,回到二〇〇四年的水平。三年來,本地居民失業率也節節上升,從疫前約在百分之一的水平,到二〇二〇、二〇二一約百分之三,而至去年十月,本地居民失業率更上升到百分之五。

然而,自一月八日起,本澳旅遊業即一洗頹風:於十四日錄得超過5.5萬人次入境旅客,是自疫情以來錄得的最高單日入境人次。在一月七至十三日,共錄得261,346旅客人次,日均旅客有37,335人次。其實,在今年內地新春黃金周前,旅客數字已連連報捷,大大加強了澳門人的信心。

然而,大量入境旅客除了「迫爆」部分旅遊點外,民生區的美食店、特色店亦擠滿尋幽訪勝的旅客。疫後,如何向旅客提供優質的旅遊環境同時平衡市民生活的歷史課題又再現,當局及各界必須思考應對之策。

這一哩路,歷時三年,終於跑完。 三年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從帶口罩到居家辦公,由檢酸檢測到健康、場所碼等。疫情之後將如何重獲新生,是澳門邁進後疫情時代的路上中重要的一環。

疫後,先不論連任與否,重構與市民交流是特首賀一誠要在餘下兩年任期內首要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出現裂痕的關係修復絕非容易,提高施政透明度不可或缺。

對本地社會極之重要的兩項法律:新《國安法》以及《工會法》即將在出台,前者法案正在立法會第一常委員會細則性審議,而後者於本月十六日的立法會大會獲一般性通過。

《國安法》涉及人權及自由、《工會法》則關注工會及工會人員的權利及義務。疫後自由、活躍的公民社會能否再現澳門,視乎立法會及社會各界如何把關這兩份法案,讓澳門成為自由、人權、勞動權益都能受保障的城市,讓澳門公民社會重現生機。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