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防疫 瞬間復常? 蘇文欣︰社會必有後遺症

117 二〇二三.新生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98307

時間:2023年02月3日 11:11

澳門三年防疫終於走完「最後一哩路」,經濟正逐漸復甦,旅客區人流暢旺,澳門似乎已經「復常」。然而,不少人感染新冠病毒後都可能出現後遺症,澳門社會走過三年防疫之路後,是否就回到三年前的日子?社工學者、時事評論員蘇文欣認為,三年防疫對社會生活影響很大,肯定會出現一些後遺症,澳門現時已經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唔可能再返返去三年前」。

蘇文欣表示,防疫很強的一點就是「隔離」,這一點好影響人際關係,尤其疫情期間比較流行「work at home」(在家工作)的概念,這個概念本身是很好,如果家裡只有自己一個就沒有問題,但如果家中同住有幾個人,又要「work at home」的話,「咁就變咗大家都在屋企裡面爭奪資源」。以前大家都各自在公司工作,避免了很多生活上的摩擦,但防疫期間大家都困在家裡,「點都會多口兩句,或者有啲細路仔唔洗返學,家長要教又要鬧,變咗個關係係好明顯出現……唔可以話係壞事,但大家溝通多咗,矛盾亦會容易出現。」

蘇文欣指出,人際關係當中,面對面的交流十分重要。但由於防疫將人們都「隔離」起來,社交軟件就變得越來越普及,「結果就係好清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好肯定會變得疏離,越年輕的人就越覺得問題不大,關係就疏遠,反而上一代人一段時間無見會變得緊張,會想搵下大家,變咗社會既主流就是人際關係既疏離係大咗。」

蘇文欣說,三年防疫社會停滯不前,但兒童的成長並不等人。

蘇文欣說,三年防疫社會停滯不前,但兒童的成長並不等人。

去年本澳出現多宗長者倒斃卻長時間無人發現的個案,其中一對年過七旬的姊弟在家中去世後超過一個多月都無人發現,事件讓社會不得不正視獨居、雙老、隱蔽長者的照顧或支援等問題,但同時亦令人不解為何一向以「人情味」自豪的澳門,鄰里關係會變得如此疏遠?

蘇文欣表示,疫情期間,整個社會都在宣傳要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沒什麼事就最好不要出門。以前幾天不見鄰居可能會有所疑慮,但防疫期間大家最常想到的就是「因為要防疫,大家都唔出門口,難聽啲講,真係死咗都唔知。」

疫情防礙兒童發展社交能力

童年是奠定人生基礎最重要時期,但三年防疫讓社會停滯不前,很多小朋友都要停課或者家上網課。蘇文欣表示,小朋友不用到學校學習,會令他們的社交好難發展。一般小朋友的成長當中,最重要是要有自己的一班朋友,這些朋友可以互相學習,共同成長,「Peer(同輩/同行)係好重要」, 但三年防疫,令到小朋友好多時都見不到自己的「Peer」,「變咗佢要靠自己上網,或者阿爸阿媽係背後督住,所以變咗比較擔心佢哋個個「social emotion」(社交情緒)會有一啲缺失。」

蘇文欣續指,現時雖然防疫政策開放了,但已令小朋友失去了三年寶貴的時間,「小朋友的成長係唔會等你架嘛」,三年前,可能還是十一、二歲,開始進入青少年反叛期,但現時可能已經十五歲,「可能已經亂晒坑架啦喎,所以唔可以返轉頭,佢既成長唔等你,但係社會就係停咗係到。」他說,疫情對兒童的負面影響不單止是澳門獨有的問題,「全世界都一樣,只不過我哋三年、人哋可能兩年,甚至一年咁解既啫,大家唔同,我哋個啲勁啲。」

經濟復甦是否就等於社會復常?

經濟復甦是否就等於社會復常?

經濟問題或引發情緒
蘇文欣:需要面對面輔導

疫情期間自殺率飆升的問題同樣引起社會關注,蘇文欣表示,不能否定情緒問題與經濟有關,但在人際關係方面,「當你份工無問題,而我份工有問題,係個CHAT到點講呢?依家我要開始諗,我既經濟壓力,要傾無乜人可以傾到,再加上,我哋啲屋咁細,三四百呎屋裡面,四五個人住,可以想像個個壓力大到點?所以情緒就在這些地方爆,以前還可以走出去,但在疫情最嚴峻時,佢哋行都行唔到出去。咁變咗呢個壓力係好大,所以情緒爆煲,一啲都唔出奇。」雖然社會福利機構會有電話輔導服務,人好多時支援是需要面對面的交流,現時本澳雖然已加強電話輔導的培訓,但做得好的並不多。

社工學者、時事評論員蘇文欣。

社工學者、時事評論員蘇文欣。

防疫突然消失 白白犧牲三年?
蘇文欣:無人答到

在三年防疫同時亦令市民和政府的關係變得前所未有的惡劣,以往市民不滿,政府派錢就會收聲,現時即使政府派錢,市民亦不開心。蘇文欣表示,防疫初期,澳門政府反應迅速,獲得社會普遍支持,尤其是各地都出現口罩不足的問題,澳門政府卻能夠推出口罩保護計劃。但在長期嚴防死守的狀態下,市民亦都開始疲累,而且看不到前景,不知何時會完結,但現時政府卻突然間轉變,市民完全無所適從。「可能有人話只係返返去以前一樣之嘛,但唔係!三年來都大家都已習慣了防疫狀態,一下子所有嘢都開放,大家係未適應到。如果有事,呢三年係咪犧牲咗我同你啊?呢個無人答到,大家都問緊,點解會可以咁樣轉變。」

蘇文欣表示,經過三年防疫後,澳門已經是一個全新的社會,「唔可能再返返去三年前」,經濟復甦可能會對社會起到一定幫助,澳門這麽多年來亦是一直採用這種政治哲學──「trickle down theory」(滲漏效應),就是希望經濟發展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即使發展不起來都最起碼有「止痛餅」派,所以現時政府尤其著重經濟復甦,「經濟郁個時,止痛餅先有得派。」

然而,現時政府與市民之間關係變得前所未有的惡劣,派錢是否就可以修補係?「唔係派錢就就可以平復返」,蘇文欣認為,政府與市民修補關係並沒有「特效藥」,政府推出的政策亦不一定是派錢,關鍵是要讓市民感受到在民生事務上的溫暖,這當中一部分是經濟問題,但另一部分則是政府的公共政策問題。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