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動物的,也是人的處景——談劉芷蕙「下一站,消失動物園」

文化.芸術.設計 藝文爛鬼樓

文:莫兆忠(足跡「童聚偶遇」聯合策展)

網址:https://aamacau.com/?p=88434

時間:2022年06月15日 20:20

 

最初這個展覽叫「失眠動物園」,足跡的盧頌寧給Mira(劉芷蕙)看了一本繪本,那是韓國繪本作家朴慶真的作品《春天來了》,繪本講森林裡的好朋友小狐狸和小熊之間的友誼,冬天來了,小熊就要冬眠,小狐狸從不解、不捨,然後終於明白小熊的需要,唯有等待明年春天跟小熊再見面。

這部繪本是盧頌寧2019年時在花蓮的二手書店買到的,那年足跡剛好在花蓮學校、社區巡迴演出兒童偶劇,這一年的冬天很熱,大家都穿短袖來過聖誕,從這個關於動物冬眠的繪本出發,足跡想到翌年的兒童劇季「童聚偶遇」要以地球暖化為題,談談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何影響動物的生存處境。兒童偶劇《等冬冬》因此面世,展覽則交給了Mira去發揮。如果沒有冬天,需要冬眠的動物會不會失眠?Mira從這個設定中搜集了更多瀕危動物的資料,於是「失眠動物園」就變成了「消失動物園」。這個偶劇加展覽的活動原定去年8月舉行,可是由於第二波疫情突至,人類也要消失於展演場地中,演出取消了,而展覽只能延後開幕也限制了參觀人數。不過開放期有限的「消失動物園」還是吸引了一些朋友來觀賞。視覺及文字工作者梁倩瑜寫道︰「目光滑過掛在天花板上的大型紙雕,遠看像一個未破開的繭,雕空的部分在燈光下閃爍發亮,近看卻有一種沉著的平靜,像是一張安睡的床;紙雕下,數個小盒子擺放著已絕種動物的紙雕,感覺像是標本那樣凝住了動物們安然的瞬間,紙和真實事物之間,是想像和現實的距離,美而脆弱得更令人揪心。」(註)這段文字精準地描繪了這個展覽中,物料與題材之間的關係。

整個展覽的主要媒材就是「紙」,展品的主體是紙雕的動物盒子、紙製的立體書,另外還有各種不能形狀的紙雕垂簾與懸吊裝置,紙的安靜與這些Mira繪畫得生動可愛的瀕危動物之間,形成了無言的張力。去年首展的「後牛房實驗場」也在今年春季消失了,這麼好的展覽,在疫情趨穩之時應該讓更多小朋友大朋友看到。於是就有了這個「下一站,消失動物園」。

在「下一站」中,「動物園」分成兩層,二樓仍然安放了展覽的主體:紙雕裝置與立體書,呈現人類的消費、觀光活動如何影響動物的生存環境。樓下是「下一站」的新展品,也可看成這個展覽的序幕或者尾聲,一連串在吊在天花上的小動物,在抒情的燈光照射下,動物的影子反映在牆身上,隨著風的流動搖搖晃晃,牠們要到哪裡?牠們是在遷徙、流亡、等候輪迴,還是上方舟?何去何從?或者每個人的動線、視角不一,就會生出不同的感想,但已隱約回應著「下一站」這個命題,是動物的,也是人的處景。

展覽名稱︰下一站,消失動物園

展覽日期︰2022年6月4日至26日,每日10:00-19:00

展覽地點︰望廈山房(美副將大馬路65號,舊公務員宿舍)

「下一站,消失動物園」創作人劉芷蕙

摘自梁倩瑜︰〈美而脆弱〉,評地,澳門劇場文化學會。2021年9月29日,https://reviews.macautheatre.org.mo/other/2021/09/disappearing/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