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力量

來論

文:Clio

網址:https://aamacau.com/?p=87218

時間:2022年05月17日 13:13

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澳門一如以往地亦有參與,並於5月29日(星期日)下午舉行「2022澳門國際博物館日嘉年華」。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的力量」。在澳門,「博物館的力量」又是如何?

根據統計局2021年第2季「市民參與文化活動調查」,在各文化活動中升幅最大的是參觀博物館或世遺景點(12.31萬人),增加60.6%。據統計局分析,在本地遊項目的推動下,參觀博物館或世遺景點的活動參與率上升9.8個百分點至26.6%,但活動的平均參觀次數為2.9次,較去年同季下跌0.2次。而在「為何沒有參與」這複選題中,表示「沒有興趣」、「沒有時間」、「之前曾參觀」的分別有64.4%、48.9%、21.2%。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的定義,博物館是「為社會及其發展而服務的非牟利、非臨時機構,以收集、保護、研究、交流及展示人文與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教育、研究及觀賞之用。」而「國際博物館日」之目的,是提升「博物館作為文化交流、豐富文化和發展各國人民之間相互瞭解、合作與和平的重要方式」這意識。今年為着「博物館的力量」這主題,協會希望從3個角度探討博物館對公眾可帶來的正面影響,包括:達至可持續發展、在數字化及可及性方面創作、透過教育凝聚社群。

環顧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不少早已從這三方面前進。例如在台灣,故宮博物館亦推出各種各樣的活動與策展,拉近社群與博物館的關係。例如和當地關注東南亞移工的非牟利團體One-Forty合作,設計中文學習單,介紹象形文字概念,讓移工在故宮的鐘鼎器物上尋找課本裡的一個個中文字。移工憑證件也可以在台灣的故宮博物館櫃檯免費租借印尼語導覽機,以了解展覽內容。而在日本,早前就有媒體報道,東京都江戶東京博物館推出了手機應用程式《Hyper 江戶博(暫譯,ハイパー江戸博)》。據介紹,程式以「尋找、發現、收集江戶」為題,使用者將一邊收集 100 件收藏品,一邊漫步於正在舉情煙火祭的兩國橋周邊,非常有趣。

大灣區當然也不落後。2022年4月最新公佈的第一季度「中國博物館熱搜榜」中,廣東省博物館就位居全國第四,在省級博物館中位列第二,除了出色的策展,廣東省博物館也在官網免費公開逾5000張文物高清數位影像,另外也少不了館藏文物高精確度三維模型。

線上展覽澳門博物館當然也有,這在疫情下的今天幾乎已成了基本。但從數字看來,澳門缺少的或許不是藏品或技術,而是與市民接觸的能力。這裡說的「市民」不只是華人,也包括葡人及其他國籍人士,也包括移工。這就回到「博物館」本身的工作:收集、保護、研究、交流及展示。如何不斷收集、研究、交流,發掘與論述澳門故事,是澳門一所又一所博物館的責任。澳門的歷史豐富,不應該只停留於日復一日的常設展。這裡說的不只是文化局,而是所有管有博物館的部門。「說好澳門故事」不是一個部門的責任,更是全澳門各持份者的責任。唯有重視博物館策展的各種可能性,唯有重視博物館與公眾的關係,博物館才有希望達至可持續發展、在數字化及可及性方面創作,以及透過教育凝聚社群。這樣,我們才有希望看見屬於澳門的「博物館的力量」。

(來論照登,僅代表來稿人立場)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