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計劃投入3,000萬元建設氹仔臨時車胎公園,由於相關地段建有氹仔首座大型現代化工廠,社會有意見希望政府可以保留。文遺會委員、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指出,廠房遺址僅佔公園總面積六分之一,對整個車胎公園的設計理念並不構成很大的衝突。相反,將舊建築活化,更能突出倡導節約環保的主題,同時增加了文化內涵。他認為,市政署只需在原有的設計上稍微修改就可以兼容多元價值,避免不必要的爭拗。
氹仔紗廠對澳門工業發展具顯著意義
林翊捷表示,工廠為前澳門紡織有限公司(1968-1971)的廠房,廠面積約6,300平方米,1967年開幕時,為澳門最大規模的製衣廠。六十年代開始先進國家為保障自身的工業,逐步形成配額制度,港資廠商開始到澳門設廠。到八十年代,紡織業為首的製造業發展成為澳門的支柱產業,九十年代才開始沒落。氹仔紗廠是這一段澳門工業起飛歷史中,比較早期的工廠,對澳門工業發展而言,具有顯著的意義。
林翊捷續指,從氹仔社區歷史的角度,直到六十年代之前,氹仔是個真真正正的「小鎮」。 氹仔紗廠開幕是氹仔現代化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同年路氹公路開幕,1970年澳氹大橋動工。在1970年決定要建設大橋時,氹仔紗廠的投資給予澳葡政府頗大的信心,相信大橋完成後,氹仔會有更好的發展。
建設車胎公園與保育紗廠遺址無衝突
政府計劃建設的車胎公園涉及四個地塊,而紗廠遺址位於公園南側的球場位置,面積大概只有3,100平方米,僅佔公園總面積的六分之一。林翊捷認為,該位置置對整個車胎公園的設計理念並不構成很大的衝突。相反,將舊建築活化,更突出倡導節約環保的主題,同時增加了文化內涵,畢竟工業遺址活化,在周邊地區有頗多成功案例,深圳華僑城、台北華山1914、香港南豐紗廠。甚至市署之前對牛房的再利用,亦是成功範例。
而現時紗廠遺址比較完整的廠房還有五組,林翊捷認為,至少可以保留兩至三組。因為5組建築外形極其相似,未必需要好像保留法定文物一樣完全保留下來,保留兩三組市民亦可以比較容易聯想到完本工廠的樣子,亦可以突出多跨連續鋸齒形天窗的設計特點。
他強調,無論保留多或少,都應該是一個市民可以利用的空間,只是室內、室外利用方式不一樣。只有一層的廠房,無論維修保養,全部或是部分保留,甚至部分拆除重建,相信都不會有太大的技術困難,「關鍵是有沒有心做」。一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對於舊城區的磚木結構房屋,維修成本要低得多。
林翊捷續稱,由於廠房的設計上內部空間寬敞,亦有天窗採光,維修之後,市署可以作為多用途空間作表演、排練、展覽之用,外地活化舊工廠的經驗很多值得參考。澳門製衣廠大多是私人物業,要保存一個比較早期、完整的廠房並不容易,尤其傳統工業建築的鋸齒形天窗。今次是一個難得的機會,紡織業在支撐澳門經濟三十多年,養活很多家庭。在這麼大的公園中,留一個小角落作紀念,絕不為過,他希望政府在考慮這些公共建設時,兼容多元價值。
小修改便可兼容多元價值
至於有意見認為,紗廠遺址若有保留價值,則應先該文化部門進行評定。林翊捷對此表示不認同,他指出,如果要交文化局進行文物評定,一來需時較長,影響計劃落實,二來若紗廠遺址列入文物清單,會對車胎公園的設計有好大影響。他認為,市政署只需在原有的設計上稍微修改就可以兼容多元價值,避免不必要的爭拗。